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5)

2011-01-18  |  

  2. 从教材走向流派:流派生成中的实践规范与思想建构

  教材作为数学教育中诸多元素中的一个,成为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最为重要的因素。这本身既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同时也与教材的价值取向、内在特质、结构线索等要素高度相关。

  (1)从教材本身的功能看。

  一个特定区域的数学教学流派的形成,必然与生活在这一区域中数以千万计的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专业生存方式等直接相关。正是这些教师日积月累、勤勤恳恳、朴素执着的教学行为,描画了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精神底色。或许,有人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即每个个体的教学实践都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劳动,千人一面的课堂早已为我们所摈弃;或许,也有人会提及,教材只是个载体,具体的、个性化的数学教学完全不必拘泥于教材的规定性。这些判断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种基本的现实,那就是,如果我们愿意将自己的视线真正触及每一个最为普通的数学教师,如果我们愿意真正走进课堂分享他们真实的数学教学生活,那么,教材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在他们日常的教学行为中所形成的巨大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就某一个个体而言,教学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独创性的研究过程,但对于教师群体而言,教材更可能是他们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而这,也恰是教材自身所理应具备的功能。从这一意义上看,教材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影响着每一天实实在在的数学课堂,因而,教材本身所固着的对儿童、数学学习、发展的理念阐释,对“三实”“三活”“三精”的实践诉求,在数以千万计的日常数学课堂上静悄悄地传递着、渗透着,并发挥其最为重要的影响力。

  (2)从教材彰显的个性看。

  苏教版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所倡导的“师生在场”理念,无疑使得教材在具体教学素材的遴选、教学情境的编制,尤其是教学线索的设计,始终拥有一种“课堂现场感”。“课堂现场感”的本质是对儿童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通透把握,是对知识结构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的反复推敲和精细打磨,意在帮助学生建立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看似静态的教材文本,其本身因为这种“课堂现场感”而获得了一种对话性与召唤性。沿着教材呈现的教学素材与线索,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可以得到有机的统一。而这种内在的统一,恰恰在实践范畴内极大地推动、释放了教材固有的规范与引导功能,从而使得教材从实验的最初阶段便获得了实验教师的普遍认同,为其最终对更为清晰、稳固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