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4)

2011-01-18  |  

  1. 从流派走向教材:教材建设中的文化渗透与观念继承

  教材建设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几十年数学教育实践所积累下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自觉、理性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已经逐渐开始形成的数学教学经验、教学观念乃至教学思想,必然会为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实验、完善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独特团队构成:文化传承的前提。

  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编写人员的构成,复杂而具有特色。要说复杂,是因为其中既有全国知名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大学教授,有具备一定理论及教学经验的教学研究人员,更有大量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而要说特色,则是因为编写团队中的绝大多数成员均来自江苏本土。人无法脱离其本土的文化与传统而存在,因而在他们的身上,由于所受数学教育传统的影响,无疑都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江苏数学教育的文化印痕。反过来,当这一团队致力于进行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时,已经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各种文化印痕无疑又会通过某种显性或隐性的方式,释放并投射到具体的数学教材之中。从而,这种独特的团队构成,无形之中便在传统的江苏小学数学教学流派与苏教版数学教材之间架起了一座观念、思想的桥梁,成为沟通两者的重要纽带。

  (2)现代编写理念:文化传承的基础。

  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的编写团队中除了权威的数学教育学者以外,一个重要的特色是,无论是教材主编、副主编抑或是具体的编写人员,都无一例外地具有极为丰富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从而,这套教材在编写之初便具有了更加浓郁的“实践意味”。由于教材编写者曾经或当下都是优秀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因而,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能够以实践者的姿态,站在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立场上,细致体察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需求,努力将数学学科自身的逻辑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逻辑相互映照。并且,苏教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由于其编写团队的实践经验,因而其在遵循一般的数学教学原理之外,更是对儿童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有着某种入木三分的把握。可以说,苏教版教材在编制过程中能始终能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教师。这样的定位无疑使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一线教师的在场感”,恰是这种“在场感”使得教材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了无缝对接与内在契合,从而真正实现了教材编写时由“便教利学”转向“导学引教”,进而升华为“育学育教”的朴素目标追求。而由“便教利学”转向“导学引教”,进而升华为 “育学育教”的目标追求,也是对数学教学应从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出发这一命题的不断打开与重新认识的必然结果。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