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2)

2008-10-22  |  

  反思:与第一次散步时无意识的观察活动相比较,许多幼儿的观察都显得更加投入且细致了,他们都找了一棵小树,并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探究。接下来孩子们会不会自己去寻找一些答案?他们会自己去发现一些“小秘密”进而学会一些学习的方法吗?我开始为他们担心……

  案例:孩子们把在小树林中记录下来的表格带回幼儿园展示,都争着发言。我帮助幼儿把调查到的东西以实物的形式出示或在黑板上记录下来。接着,我又让他们对所有表格上记录到的树叶按特征进行分类,如按树叶的形状、颜色、用途等分类。在幼儿对树叶分类的过程中,这个主题的网络图随之产生了,网络图上既有教师预设的内容,又包含了幼儿生成的东西。

  反思:主题网络图制定出来后,孩子们都特别积极地去翻书看,看不懂时还不时地跑来问老师。他们逐步知道了树叶上一根一根的细纹叫做叶脉,叶子下面的小尾巴叫叶柄……看着孩子们的活动,我的担心开始变为喜悦——幼儿有这样的能力对树叶进行深入地探究,他们做得很出色,这大概就是主题活动的魅力所在吧。

  感悟一:主题活动中,教师要做孩子的引导观察、分析幼儿的言行,关注幼儿的经验与需要,睿智地引导,使主题活动顺利展开并不断深入。

  主题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眼光转向孩子,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观察孩子的言行,关注孩子的经验,了解孩子的需要,引导孩子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在探索中生成新的内容,并将主题不断深入。教师的引导就需做到:首先,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要,为孩子的活动提供很好的指引;其次,引导孩子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他们以后更深人地开展活动打好基础;最后,引导幼儿将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并使这一内容的主题不断深入。

  案例: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的小朋友问: “有的树的叶子为什么到了秋天会变成黄色落下来?有的树的叶子为什么到了秋天还是绿色的?”我没有马上给予回答,而是对孩子们说: “老师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去寻找答案吧,也可以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幼儿很感兴趣,分头去探究了。第二天,我就组织幼儿开展了一次《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集体教学活动。活动中,扬扬带来了答案: “秋天掉叶子的树叫落叶树,不会掉叶子的就是常绿树。”佳佳不信: “不对,我昨天去花园捡树叶的时候就捡到了一片绿绿的叶子呢!”扬扬说: “那一定不是它自己落下来的,而是别人去采下来的。”佳佳委屈地说: “不是这样的,我亲眼看见它落下来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我提议: “我们再去花园看看吧。”在花园里,孩子们在观察时都将眼睛睁得大大的,不一会儿,东东兴奋地叫了起来: “一片绿叶子落下来了!” “原来真的是这样啊。”终于,大家在书上找到了答案:常绿树虽然有时也会落叶子,但是它们不会同一时间一起落。找到答案后,孩子们都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答案,而我,也沉浸在他们的喜悦之中。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