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教学大纲》到《科学课程标准》(4)

2008-10-18  |  

  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坚决打破了原《教学大纲》中的那一套学科知识内容体系。把原先大纲中规定的八个方面的内容整合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和宇宙三大块。这三个领域的内容突破了原先以学科为中心的局限,精选了那些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了以往自然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降低了对传统的系统概念性知识的理解要求,密切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增加了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的探究,加强了基础知识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密切联系。例如:生命科学部分的课程标准反映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削弱了传统生物学按类群详细介绍生物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知识,加强生物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内容。根据这种思想,新编《科学》教材中许多单元都体现出这样的一种综合,如:《土壤和生命》则从土壤中的生命世界和生命与土壤相互依存的角度去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秋去冬来》单元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具体地感受季节,把握季节的更替,而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繁杂的生物和物候知识。

  四、《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强调的是教师如何传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会发现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细致观察、质疑、实践、调查、实验、交流等技能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素养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新标准实施的主要形式。这就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就是通过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以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合,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科学内容的教学过程就不仅仅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生活体验与生存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科学》课堂上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