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教学大纲》到《科学课程标准》(3)

2008-10-18  |  

  三、《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关注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新一轮科学课程改革中,许多人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应当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科学课应该教学生一些终身受用的东西。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学校教给的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之后,还留在学生头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此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标准组重新界定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打破了原先的知识体系框架,所确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增加了探究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等反映当代公民必备素质的新要求。

  以往,人们往往认为把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内容和概念根据它们内在的逻辑顺序和相似的属性编成一定的体系,再把这种严密的学科体系输入到学生的头脑里边,学生就能形成相同的知识结构。事实上严格的逻辑形式实际上体现的是专家、内行者的结论。传统教材内容的定义、划分、分类等是把专家们取得的各种结论加以浓缩提炼而成的,这是把内行专家的终点当成初学者的起点,是不合理的。因为它忽视了儿童在各个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已有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实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他敏捷地和欣然地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正如他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一样,但是他并不意识到转变和中断,既没有意识到什么割裂,更没有意识到什么区分。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它具有儿童自己的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168—169页)以往儿童到学校学科学时,分科的教材编排体系便把儿童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归了类的事物,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物;在儿童的经验里,事物并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已经归了类的各门科目,是许多年的科学研究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