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教学大纲》到《科学课程标准》(5)

2008-10-18  |  

  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基于此,《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探究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表达、交流”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而,科学探究活动将是未来的科学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形式,即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通过“动手做”,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在探究活动中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这就是教学策略上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于学科学是学生要自己实践的事,所以要亲自动手做,而不能由别人来代劳,更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学科学的过程应该是体与脑的共同活动过程,不仅要有动手的活动,而且要有动脑的活动,更多的则需要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韦钰部长在引进“法国科学教学实验计划——《动手做》”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动手动脑,才能心灵手巧。”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所从事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同样经历了科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关注的重点应是让学生学习作为探究之本质的那些共同的方面——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等,而不必过分强调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同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也不必追求达到科学家探究的水平,追求精确、经典的结果,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评价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科学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探究活动满足学生求知欲;(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探究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的解读)。这里,尤其要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通过自己的反省与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以及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的本质有关的问题。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