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精讲博学(4)

2008-10-18  |  

  3、多媒体运用法

  语言文字是描绘容观事物的符号,这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有时很难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给理解课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电教媒体可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表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使学生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理解,化难为易。如在讲授舒婷的诗《致橡树》时,根据诗作的意境,制成蓝天白云下橡树与木棉并排挺立的画面,将其展现在投影屏上。从末见过橡树和木棉的学生们,也即刻由橡树高大粗壮的立干、钢铁般的枝桠,联想到身材伟岸、颇具阳刚之气的男子;从木棉红硕的花朵、挺拔的外形,联想到刚柔并济的女子。而那"相触"的枝叶,紧紧相连的根须和各自又独立的外形,也很快能使学生理解恋人之间彼此独立而又紧紧相依的关系,从而正确地把握了诗作的主旨,在短时间里达成了教学的目标,提高了教学预期的效率和质量。

  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学习语文,而一切客观领域又都存在着语文教学的信息源。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得建立"大语文"的思想,要有"一切皆可为语文所用"的意识,从而在视听读所接触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积累文学底蕴,提高运用语文这门工具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得博",在教学实践中,宜从两个方面方面操作;一是课堂上注重把课文内容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结合进来,融会贯通,增大信息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把学生从狭小的课本天地中解放出来。拓宽视野,让他们在广阔的领域中学习语言,以提高语文素质。

  其一、超越课本。我非常重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有时不免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在知识方面做到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如教游记散文《内蒙访古》,当讲到在大青山脚下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时,请学生回忆在《长江三峡》中读到的有关王昭君的事迹和出生地:香溪,还有杜甫在《咏怀古迹》一诗中咏汉明妃的诗句;并由此而提供有关资料《西京杂记》中对王昭君的记载,使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理解"和亲政策"的历史价值,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以为在课堂上经常恰到好处地向学生"灌"一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未来成材也是有帮助的。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