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功的诀窍:情感为纽带(3)

2008-10-18  |  

  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儿童情感的产生是与儿童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情感是寓寄于他们描绘的对象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就是让学生去认识,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所以我主张“强化感受,淡化分析”道理也在此。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就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要描写的对象。” 我们也可以说: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他的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形象。 当然这种“看见” 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 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式的“看见”清晰,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这使我记起中学时代读过的一首盲人女诗人写的诗中的诗句:“我用我的心灵去看呀!”这真是打动我们心灵的诗句,以至到现在我还时常忆起,并体会其中的美妙。我以为这是“感受”最生动的一例。

  让学生去感受需要多种感官的兴奋,是一种综合效益。因为感受输送的兴奋是弥散的。所以我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我总是想方设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生仿佛看到了,也听到了,整个心灵感受到了。在学生眼前再现语文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从童话角色,寓言形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乃至常识课文中,那海底世界里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宇宙天体的运转,月食的形成,太阳的火热……,结合课文语言,学生都感受到了,心驰而神往,孩子极大的关注和激情被唤起,我常常会听到他们在下面窃窃私语,或独自喃喃地说:“太有趣了!”,“真有意思!”,“多可笑!”,“我都为他担心!”,“我们去那儿才好!”……这些唤起孩子极大的兴奋, 打动了他们的心。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着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他们忘我了,教师也忘情了。围绕着教材,师生都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中。

  当然,这里需要铺垫,就像戏剧一样是一幕幕推向高潮的。儿童的情感也有一个心理流程,就拿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来说——

  导入新课:读这篇小说《麻雀》,我觉得就像在看一幅一幅图画,你们读读课文,看能不能看到,看到了哪些画面?(根据小说主要是以刻划形象展开情节的特点,通过想象画面,使小说中的形象成为儿童眼前的视象,抽象的语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儿童很感兴趣。)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