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做的广告吸引孩子们关注(4)

2009-06-04  |  

  “谋杀”儿童

  大学老师晓路(化名),有一个酷爱芭比娃娃的10岁女儿,厂商每出一款芭比新品,都会使她的信用卡面临威胁。

  现代人的消费生活开始得越来越早了。美国作家约翰·格拉夫在《流行性物欲症》一书提供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4年,美国厂商针对儿童所支出的广告费,从每年1亿美元激增至150亿美元,增长了150倍。父母们常常为孩子层出不穷且不易应付的购物要求感到纳闷,其实,这些吸引了孩子注意力的产品背后,是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合谋”对孩子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

  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它预期的目标消费者,广告界将这个“靶子”通称为“key man”。目标消费者是确立广告策略的核心因素。

  在儿童消费品市场,“key man”具有特殊性——虽然儿童是最直接的消费者,但对相当一部分产品来说,真正实现购买行为的是家长。另一方面,儿童市场也存在着消费心理和行为完全不同的细分群体,因此,当广告创意者接到儿童消费品客户的订单,他们首先要了解客户的目的:产品是卖给谁的?

  莫紫荆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还在襁褓里牙牙学语的婴儿,妈妈们自然是奶粉商、童装商们竭力拉拢的对象。一般来说,学前婴幼儿的消费几乎完全依赖父母的决策,父母们充分享有为孩子花钱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可当孩子们进了幼儿园后,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关注电视,关注广告,也有了来自伙伴的信息渠道。家长、老师能够起到的诱导作用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日益减弱,倒是伙伴中的潮流越来越影响他们的判断和选择。

  到了10岁左右,孩子开始会关注自己,形成自己的个性需求和消费习惯,甚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意识。这时,可能口口相传的力量就要强于广告的狂轰滥炸。再大一些,他们会有一定数目的零花钱,在一些费用不是很高的产品购买上拥有决策权,家长的意见往往还不如他们心目中的偶像举着某产品冲他们一笑效果明显。而当孩子的心理日渐成熟,喜欢刻意模仿成年人的外表和行为时,仍然以哄小朋友的姿态试图给他们看上去很美的产品,只能使他们反感和拒绝。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