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作业(2)

2014-10-24  |  

  三、《课标》修订的主要方面

  (一)体例与结构的调整

  本次修改,在保持《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体例不变的基础上,在结构上做了以下调整。

  1、重新撰写“前言”

  在“前言”部分除了修改了对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数学教育的功能、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外,增加了“课程性质”。不仅一般性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还特别强调了“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提高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2、整合三个学段的“实施建议”

  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进一步突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完整性,《课标》将原来分三个学段撰写的实施建议进行了整合,统一撰写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并增加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将“行为动词”和“案列”等统一放入附录

  增加了课程目标中的有关“行为动词”的解释,这些行为动词分为两类,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课标》将这些行为动词和相关的同义词的解释统一列入附录,同时将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中的“案例”也统一列入附录中,分别形成附录1和附录2.与《课标(实验稿)》相比,不仅增加了案例的数量,并对 案例与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详细的说明,这是为了帮助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学实施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标》。对案例进行统一编号,以便于查找和适用,这样就减少了在《课标》正文的篇幅。

  (二)、数学课程理念

  1、关于数学和数学课程

  实验稿: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