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作业(14)

2014-10-24  |  

  常见的量不仅在容量方面没有变化,而且在目标用词上也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在第4条中,将“在具体生活情绪中”改为“在现实情境中”,实质性变化不大。

  探索规律的内容、用词、案例相当简洁。《标准(实验稿)》中表述为“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标准(2011年版)》中表述为“探究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差异是明显的,相应的要求也不一样,后一种表述就更加具体和清晰,便于操作和执行。探索规律的内容重点在于探索的过程、在于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计算、操作、思考等方式,了解蕴涵在问题情绪中的规律,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3)、课程内容案例分析变化

  数的认识:《标准(实验稿)》和《标准(2011年版)》在“数的认识”都选用了4个案例,除3个案例一致外,《标准(实验稿)》中有“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的案例,《标准(2011年版)》中没有,换成了“用算盘上的算珠表示三位数”。同时《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案例的说明都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便于教师在教学中直接使用。

  数的运算:在《标准(实验稿)》有2个案例,《标准(2011年版)》有3个案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例5:教师里有6行座位,每行 7个,教师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教学实际改编此例,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师中的座位数是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标准(2011年版)》中的例6、例7是这样的:“学校组织987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8元,带8000元钱够不够?”“每条小船限乘4 人,18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才合适?”与实验稿中的例5、例6意思相近,只是数据不同。

  常见的量:《标准(实验稿)》和《标准(2011年版)》在“常见的量”中都有一个相同的案例。只不过《标准(2011年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案例是“估计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阅读的字数、跳绳的次数、走路的步数”。这个案例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估算恩呢管理,真切地感受常见的量的含义。完成这个任务的方法较多,《标准(2011年版)》中给出了三类方法进行实际测量:测量半分钟,然后用测得的数据乘2;测量1分钟;测量2分钟,然后用测得的数据除以2。也可以分成小组,每小组先完成一项测量,然后轮换任务,多体验不同情境下1分钟的长短。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