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作业(13)

2014-10-24  |  

  常见的量:《标准(实验稿)》与《标准(2011年版)》都有5条具体目标,而且前后顺序没有变化。常见的量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掌握这些量对学生认知社会和自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涉及的计量单位主要是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都和实际问题紧密联系,需要在现实情境中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如学习质量单位时就联系到人的体重,学习货币单位时就涉及购物时的付款,学习时间单位时就联系到上学的作息时间等。恰当设置问题情境,就会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目标用词变化

  数的认识:《标准(2011年版)》用更加清晰的词语来表达应达到的目标。其中第一条到第四条是关于整数的认识,如在第一条,《标准(实验稿)》用了“能认、读、写……会用数表示……”,而在《标准(2011年版)》中用了“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标准(实验稿)》中的“认识符号<,=,>……”,在《标准(2011年版)》中把“认识”变成“理解”等,这些细微的目标用词的差异意味着教学重心的转移,需要我们教师在学习课程标准时认真思考这些用词的具体含义。

  数的运算:对于整数的运算,《标准(实验稿)》有3条(1~3),《标准(2011年版)》有4条(1~4)。对于第1条,目标中使用的行为动词没有变化,只不过《标准(2011年版)》中在体会后面加了“整数”两个字,使之表达更加清晰。对于第2条,《标准(实验稿)》用的是一个“能”一个 “会”,而《标准(2011年版)》是两个“能”,并修订为“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词义稍微有点差异,其实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然会从“能”过渡到“会”的,因此,小学低年级不要强求会口算的技能。对于第3条,虽然行为动词没有什么变化,但在《标准(2011年版)》中增加了“两位数”,这样的增加是让教学有梯度性,便于拾级而上。增加的第4条“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意思是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具体四则运算去感悟和理解整数运算的算理。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