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赚钱 真的能锻炼孩子的“金钱意识”吗(2)

2016-06-12  |  

  3、在金钱驱动下做家务的孩子犹如被打了“抗生素”

  这方法一开始有效,慢慢地作用开始减弱,最终变无药可救。

  犹如一个成人领取工资,一开始觉得还不错,到后来,慢慢地就会觉得工资跟自己的付出不匹配,不断希望老板能够加薪。

  心理学上有个外在奖励机制,任何物质刺激的效用都有渐渐减弱的特性。当孩子会跟大人讨价还价,同样的劳动,他们希望得到更多的金钱才能驱动他们行动,如果减少金钱的驱动甚至没有,后果可想而知。

  这里有一个智者对付熊孩子的故事:

  某天一个老年人被在院子前的孩子吵醒,他们每天都来,让老人苦恼不已。后来,老人想了个妙招,给每个孩子发10美元,感谢他们给自己带来了热闹,接下来,5元,1元,金钱在逐渐减少。于是,孩子们都愤怒了,“钱太少了,不干了”。他们甩头就走,从此没再出现,老人也成功驱赶了吵闹的孩子。

  在中国,让孩子做家务赚钱是取义太片面

  “有偿生活机制”最初来自犹太家庭,他们在鼓励孩子做家务赚钱的同时,还会让孩子到社区找干活儿,不止如此,家庭也会对孩子提供的食物和照顾采取收费制。

  父母照顾孩子的义务消失了,家庭成为一个小交易市场,所有活动都跟金钱挂钩,所以才得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到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已经得心应手,所以世界上的很多富豪都来自犹太家庭。

  到这种“有偿生活机制”进入到西方的家庭,孩子们手中的零花钱都是通过帮助家庭或邻居等赚来的,父母一般不会额外提供零花钱,甚至孩子们用劳动获取的金钱,还需要承担家庭的部分支出,到稍大的孩子,他们还需要靠自己工作赚钱支付生活开销。

  而这种理论到了中国家庭,中国父母只搬取了前半部分,让孩子干家务赚钱,后半部分直接忽略。

  为什么呢?

  中国的老人首先会是主力反对,他们会忍不住给孩子塞钱,甚至还会跟父母抬杠——“你不养,我们养!”

  这如何实施下去?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体系的实施才能达到效果,断章取义的教育把孩子活脱脱变成了“四不像”,这也是不少教育专家质疑这种教育方式不适合中国的家庭的原因。

  想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其实并不是太难:

  孩子在2岁左右有个“劳动敏感期”,什么事情都要插一脚,如果这阶段父母足够耐心让孩子“帮倒忙”,那么孩子的劳动就如呼吸空气一样轻而易举。

  但如果你不幸错过了,还是有机会的。鼓励孩子帮忙的同时,大人和孩子一起动手,最后不要忘记送上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孩子渐渐地也能从劳动成果中获取成就感,习惯就是这样慢慢养成的。

  如果真想让孩子得知金钱来之不易,建议还是让孩子进入到社会中。

  较小的孩子可以在大人的帮助下,通过参加小区里的售卖活动,较大的孩子可以到商店或公司做兼职等。

  最后还要引导孩子到市场上消费,比如让孩子赚到的钱负责支付自己的零食、玩具,还可以鼓励孩子独立购物、尝试独自讨价还价和付账,让孩子认识到金钱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孩子已经实施家务赚钱,该怎么办:

  家长可以考虑将金钱交易改为记分制,积累够了多少分,就可以奖励一次旅游或购买某个玩具等,到渐渐地变成了更长远的奖励。

  不过,这样的诱惑远没有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劳动来得更有意义。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具有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家长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偶尔出现问题和异常状况也是在所难免,这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可以让您的孩子及时调整,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生活。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