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和楷书的典故(3)

2014-11-25  |  

  唐代张怀瓘《书议》谓:“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变。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张怀瓘所讲的王子敬之法,是行草书,是介乎行与草之间的一种体势。由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即楷书、行书、草书不同的几种书体,在魏晋人的笔下,却原来,一直是相互杂糅着使用的。在王羲之的书札之中,这种情形早就可以看到,比如着名的草书十七帖,其中一帖,“樱桃、日给滕”等字完全就是楷书。而阁帖之中的“仆近修小园子”一帖,则是犹如张怀瓘所说的这种非草非行的行草体势。我们的着眼点,正是这种亦真亦行、亦行亦草的写法。这种写法,为我们学习楷书、行书,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这就是,要写好楷书,必深明行书,要写好行书,必深明草书。这就是我们学习楷书、行书的关键所在。

  今人的学习与创作却大不然。我们常见到的,往往都是孤立地对待所学习的书体。同一人笔下,楷书自是一种体势,行书又是一种体势。行书、楷书,自相抵牾,不能贯通。你如果问他,你的楷书学的什么?他回答:颜真卿。再看他的行书,哪里有一点颜真卿影子。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理论认识不足,再是书写功力不够。前人的经典书作,皆非如此。颜真卿楷书的雄强,在他的行书笔下,仍然一以贯之,着名的争座位帖,被后人誉为有篆籀笔意。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的行书,与其夫子庙堂碑的楷书,仍存在雍容、中和的气象。而欧阳询的九成宫、皇甫诞碑的姿态,却无一不在张翰、卜商等行书帖中显露无遗。即如柳公权的玄秘塔、金刚经,也和他的蒙诏帖,风韵一致。楷书与行书,也包括草书,三种书体的融会贯通,浑然一体,是书法学习的要点,也是成熟的标志,更是一种高境界。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