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优质教育才能打造完美宝宝(4)

2011-04-14  |  

  3. 只说做得到的事:当父母说:我们不要你了、你自己留在这边其实,只是要吓吓孩子,并不会真正实现,孩子一开始听了还会害怕,然而久而久之,他会开始怀疑,不再相信父母所说的话。

  4. 多和孩子讨论问题:希望孩子改变行为,不一定得用要胁口吻,她建议,可多用讨论方式,当孩子与他人打架时,可和他说:告诉妈妈,为什么要打架?,取代再打架,我就不爱你啰!

  正面引导

  父母和孩子对话,若能多使用讨论形式,可帮助孩子思考,让孩子能快速从他律期转变至自律期,懂得判断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父母言语中,不惯以恐吓性、交换性的方式与孩子互动,自然而然,孩子懂得改善容易造成父母生气的地方,也不会以条件交换方式要父母配合。

  掌握正确说话原则

  父母常问,究竟如何掌握对孩子说话原则?总害怕一不小心,又说出不好的示范言语,掌握与孩子说话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正向情绪无条件;负向情绪有条件像是妈妈好爱你不需要等到孩子有什么好表现,或是期待孩子去做什么的时候,才当做条件交换,例如你去刷牙,妈妈就很爱你唷!因刷牙本身这件事,就有其回馈,也就是强调其对牙齿健康的重要性与回馈。不应牵扯到不相关的喜欢或不喜欢。

  g.忙碌型

  在公司任职高阶职位的妈妈总是把跟孩子互动重要的是重质不重量挂在嘴上,丝毫不觉得孩子也需要陪伴,只要有人帮忙带小孩,即使不忙的时候,也宁愿选择与朋友聊天、逛街,或者留在公司处理不重要的公事。

  负面影响

  人本教育基金会亲职教育讲师程桂英表示,年幼的孩子离开母体进入陌生的世界,缺乏与现实世界接触的经验,最需要从与大人的互动中认识、探索,并了解这个世界,由大人的传承中增进他对外界的认知;而父母的养育责任,就是带领孩子帮助他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发展个人特色。好的陪伴是提供完整安全感的最佳来源,可以让孩子充分感受被爱的感觉,毕竟父母的角色并不只局限在日常生活的温饱当中,有一大半需要满足孩子的心理层面。

  改变方式

  1. 自我察觉:程桂英说,父母生养小孩后,就应该要有角色认同的自觉,因为学龄前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因此,必须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步调与作息,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是父母角色应有的责任感。

  2. 选择性的调整工作:除非是经济不允许自己调节工作,否则也应该在孩子仍处于学龄前,和另一半协商更改工作时间或工作型态,以兼顾家庭与孩子的身生心理需求。

  3. 暂时调整个人需求:处于这个阶段的父母,放下部分休闲嗜好是必须的,毕竟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错过了就不再回头。不过,她建议可在孩子与自己的需求中找出平衡点,也就是说,除了顾及孩子与家庭外,也必须给自己找到情绪的出口。夫妻应就轮流照顾孩子、自我休闲上取得协商。

  4. 家庭互动:程桂英强调,陪伴的时间应该扩及整个家庭,一定要有全家互动的机会,可以安排全家一起出游的机会,但却不是所有时间都是整个家庭的,也必须安排夫妻间单独相处的时间,她说,随着孩子年龄愈大,夫妻的关系就更要紧密维系。此外,家庭的互动不仅止于全家性的活动,也需掌握均衡性,对个别的孩子做单独相处时间的安排。

  正面引导

  程桂英认为,一般人总惯于将重质不重量当做忙碌的借口,其实质与量一样重要,父母若能将没陪伴孩子的时间花费在有意义的时间上,例如学习教养新知等,而非单纯追求名利,满足事业上的成就,对孩子日后帮助较大。此外,与孩子互动的品质,也应掌握细节,愈没有时间,就愈该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情绪感受与互动分享上,而非只是要求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我成就的满足,从与孩子互动开始

  程桂英指出,也有一些忙于工作、事业的父母,有可能是因为性格中自我发展的缺憾,而想透过学历、工作上的成就来追寻自我肯定,累积自我满足感与自信,这些都是人格缺陷所造成,也因此,如果父母自己没有成就感、自我肯定,即使生养小孩后,仍无法给孩子完满的人生。她建议,为人父母后,宜先自我调整脚步、自我检查,除非真有生计上的需求,否则,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应调整生活步调,关注孩子的需求,并试着修正自己的想法,多欣赏自己、包容自己与家人,经营亲密的家庭关系。成就感有很多来源,帮助孩子成长,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也是一种自信与成就的展现。

  h.控制型

  小明的妈妈超级严格,时常禁止他做这做那,最常说的话就是小明,不可以、这样做是错的、你现在就去把玩具收好等,如果小明动作稍微慢了一点,就免不了被妈妈责骂或处罚一顿,完全不能发表自己的想法。

  负面影响

  控制型父母的最大特征,就是什么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帮孩子做了许多原本可以让他自我体验、自我掌握的事物,等于是把孩子成长责任一肩扛下。程桂英说,这类型的父母也容易唠叨,常把焦点放在生活习惯的细节当中,而忽略除了日常的生活外,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关爱与正面讯息的互动。更有什者,还会要求孩子完全依照自己的模式生活,要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或期望。

  她指出,如果子女长期在控制型父母的掌控之下,很容易使他日后个性软弱,变得不够成熟、独立,也较容易缺乏自信、自卑、退缩与害羞,甚至会出现自我怀疑与过度压抑的现象,由于自我疏离感大,最终极可能走向社会的边缘。此外,还有些会出现抗拒、叛逆等反抗行为,到了青春期更是明显,或者,待将来取得权力成为权威者时,同样对他人采用控制的手法,展现控制欲。

  改变方式

  1. 关注互动的品质:程桂英表示,父母在与孩子互动时,要特别留意互动的品质,一般来说,互动的方式包括:生活习惯的要求、双方情绪互动与处理、正面讯息的流通(如心情分享、聊天)及观念的传递(价值感、道德感的培养)等,而这些部分缺一不可,一定要取得平衡才行。

  2. 舍弃低层次的互动内容:如果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发现,他在生活自理上总是无法达到要求,这时就不要一味的勉强,转而调整自己的期待,自问这些要求的真正目的为何,而把重点放在与孩子相互间的心情分享,以良性互动拉近亲子间的关系。

  3. 持续成长:她也建议父母应该持续学习与成长,毕竟教养小孩的意义不单只是管教,应是教导孩子懂得日后自我管理的方式,帮小孩建立自我成长的观念。

  正面引导

  父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只有自己调整、改变脚步与想法,先拥有自信,也才能教养出具有自信心的孩子。程桂英举例,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学琴,却发现效果不佳,弹得比别的小孩差,就反覆要求自己的孩子不断地练习,为得也只是满足自己的面子问题。其实,当孩子在学习之路上遇到挫折了,他最需要的是大人的陪伴与支持,关注他的情绪,体会他难过与挫折的心情,同时帮助他重建信心才是重点。

  管教不等于管理与教训

  很多父母都误解了管教小孩的意义,总以为管教小孩就是管理与教训,其实不然,程桂英说,管教的解读,应该放在教导孩子学到自我管理的方法,在他未来的成长路上,给予协助而非控制,最要紧的是让他懂得判断良好的生活方式,达到自我负责任的态度,而非一味阻碍、局限他自我的发展。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