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转化(3)

2008-11-06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作者:郑百苗 |  

  师:对!就在这时。(打出幻灯片“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学生齐读句子)

  师:请同学们想想当时的环境。

  生:当时的环境十分危险。

  生: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对!当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大娘怎样?

  生:齐读这句子。

  师:哪些地方读得快些?

  生:是“冒着炮火,穿过硝烟。”

  师:为什么?

  生:因为志愿军急需粮食。

  生:因为大娘想快点把打糕送到阵地上给志愿军吃。

  师:对!我们再读这个句子。这就是慈母给自己儿子的爱,也是慈母给儿子送去的温暖。

  【解读】“将这词放在课文中,你是怎么理解的?”看似简单一问,然而学生在将“雪中送炭”放回文中理解的时候,必定会引发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引发更贴近语境的语言表达,在师生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中,不断修正、完善。这是一个对话语言的生成过程,更是一个对“雪中送炭”感性化的过程。感性是为了唤起形象、激发情感、沉积语感;感性是为了更鲜亮地把握和运用语言。黄老师这一“放”,激活了“雪中送炭”的磁场。而后的环境想象,激情朗读,正因为有了这个“场”,想象渐入佳境,真切动人;朗读披文入情,恰到处好。这哪里还是在解读“雪中送炭”哪!大娘送来的难道仅仅还是用炭作比的“打糕”吗?不,它是一份浓浓的雪中情,情是盼。这样的教学,我们又何愁学生不会运用“雪中送炭”呢?

  【读后反思】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然而,实践证明,绝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文章时学过的语言材料(包括词语和句子),其掌握程度基本停滞在“理解”这一学习水平上,而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对其中的大部分是很难自动地上升为“运用”这一个学习水平。

  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使更多的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将阅读课文中学到的“消极语言”转化为他们的“积极语言”?三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共性的铺设,更有个性的张扬。“雪中送炭”等词句的理解和运用,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与文本的对话场景里上引下联,左右逢源,有效构建。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中,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