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结合国外的经验(3)

2008-10-16  |  

  * 1913年,蒙台梭利教育法即由日本传入中国。20世纪20年代以前,就翻译出版了蒙台梭利的有关著作,宣传和介绍她的教育思想,仿制并推广蒙台梭利教具。

  *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在课程宗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试图照顾幼儿的年龄特征。此时,外国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已经引入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

  * (一)以陶行之、陈鹤琴等为代表的早期教育家坚决反对照抄照搬,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当时幼稚园课程存在的严重“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创办了新的幼教实验中心,开始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历程,掀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独立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的热潮。

  * 20世纪30年代末至1949年。这一时期我国学前教育课程随着战争的进展产生了新的特点。1939年教育部颁发了《幼稚园规程》。1943年,教育部对《幼稚园规程》进行了修正,改为《幼稚园设置办法》。

  * 1949年至1966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业待兴,对旧中国的幼儿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是历史必然。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1952年3月和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1999年

  * 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把幼儿园教育内容划分为卫生习惯、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方面;并强调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幼儿园教育教学继续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

  * 1989年6月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正确地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发展智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