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概念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启示(2)

2016-04-06  |  

  2、不连贯性。教师经常会发现,对于同一类现象(至少在教师看来是完全等同的情况),同一个学生会使用不同的论据作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还会在两种或几种解释之间换来换去。例如,学生在气温低的时候用手摸木材和铁材,认为“铁比木头冷”;但当他在摸经过阳光暴晒的木材和铁材时,又会认为“铁比木头热”。为什么学生会对同一事物出现自相矛盾的解释呢?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单一的、通用的认知模型(科学概念)来解释教师认为是等价的现象,这就表现为学生自身前概念的不连贯性,也被称为前概念的“不守恒性”。

  3、个体差异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对于同一个实验,不同的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实际上是每个学生在运用自己的前概念系统来观察解释实验现象,也表明了学生的前概念系统是各不相同甚至是千差万别的。其原因也很好理解,毕竟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和个体素质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对日常事物、现象的体验和看法当然也就千差万别。其实,这种前概念的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小学生身上,成人也同样存在,“一千个读者心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就体现了认知的个体差异性。正是前概念的个体差异性,既体现了概念教学的艰巨,也指出了概念教学的捷径:当教师知道自己面对且需转化的前概念数量繁多、差异明显时,心中会顿生艰巨之感;同时,前概念的个体差异性不也是概念教学的生成性资源吗?

  4、稳定性。由于前概念是学生大脑中早已形成的思维模式,且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累积中又加以强化,加之儿童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稳定甚至是顽固的。教师经常会发现,不管自己如何竭尽全力提供诸多的事实证据来挑战学生的观点,学生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想法。即使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同意了教师的科学概念,但当其置身于真实情境中,那些错误的前概念又会顽固而稳定地“冒”出来。例如学生在了解“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这一科学概念后,能正确背诵,也能正确书面填空,但仍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固执地认为“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前概念具有稳定性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概念教学的道路上必然要经历曲折与艰辛,单一的实验或者研讨根本无法转化学生的前概念,其转化之路必须要建立在众多的、且有逻辑结构的探究活动之上。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