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问题与对策(2)

2010-06-26  |  

  ⑷ 口语交际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交互性: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人说一句,那人说一句等,学生处于被动回答问题上,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

  ⑸ 教师缺乏引导: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忽视了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使课堂缺乏纵深延伸,出现散而乱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⑹ 缺乏参与的全体性:

  出现几个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是因为:

  ① 传统教学长期偏重书面语言培养,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很多学生说话不规范,或根本就不会说话。

  ② 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不敢说。

  ③ 教师的调控技巧不够,让部分学生牵着走,有些学生一连发言好几次,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⑺ 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训练途径不多: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不太重视口语交际教学,一方面是考试评价简单,不易看出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考试中很容易应对,另一方面教学中急功近利,由于口语交际训练难度大,见效慢,不愿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二、教学策略

  1、情境策略: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这种语言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情境”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应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学生只有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才会带着情感,带着兴趣去进一步体验。

  ⑴ 话题贴近生活:

  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交际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这就要求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学生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可以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保证人人有话可说,能激起学生倾吐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如“有趣的动物”,“我是怎么过生日的”等。

  为保证话题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必须活用教材。口语交际的教材与阅读教材不同,后者是学习的范本,而前者只是提供一个话题。总体上,教材安排的话题,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是,学生生活阅历或环境不同,知识经验也不同,教材中的某些话题可能贴近了部分学生,却难免远离了另一部分学生。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活用手中的教材。提倡活用教材,不全是鼓励教师对教材另起炉灶,而是对有些教材进行适当改造,成为一个贴近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的话题。

  ⑵ 动机来自生活:

  活动的动因来自于动机,动机又来自于需要。交际活动,就是要使学生交际动机的产生不仅是为了满足得高分的需要,不仅是为了获得老师表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本身的需要。激起学生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是呈现生活情境。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