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黄以方录(上)(5)

2016-05-19  |  

  又问:“《易》‘学以聚之’,又言‘仁以行之’,此是如何?”

  先生曰:“也是如此。事事去学存此天理,则此心更无放失时,故曰:‘学以聚之。’然常常学存此天理,更无私欲间断,此即是此心不息处,故曰‘仁以行之’。”

  又问:“孔子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行却是两个了。”

  先生曰:“说‘及之’,已是行了。但不能常常行,已为私欲间断,便是‘仁不能守’。”

  [译文]

  有位弟子感觉知行不能合一,他向先生请教“知之匪艰”。

  先生说:“良知自然能知,本来很简单。只因不能致这个良知,因而就有了‘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说法。”

  有弟子问:“知行如何能合一?例如,《中庸》上讲‘博学之’,又讲一个‘笃行之’,分明是把知行当两件事看。”

  先生说:“博学仅是每件事学会存此天理,笃行仅是指学而不辍的意思。”

  弟子又问:“《易传》中不仅说‘学以聚之’,又说‘仁以行之’,这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也是这样。若每件事都去学会存此天理,则此心就没有放纵的时候,因此说‘学以聚之’。然而,经常去学存此天理,又无任何私欲使它间断,这就是此心的生生不息,因此说‘仁以行之’。” 又问:“《论语》中孔子曾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知与行不就成为两件事了?”

  先生说:“说‘及之’,就已经是行了。但不能常行不止,被私欲阻隔了,也就是‘仁不能守’。”

  [评析]

  《周易-乾》中说:通过学习来培植自己的德性;通过质疑问难来弄懂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用对待事物的仁爱之心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并使天下百姓受到恩惠。这段话是讲进德、修业的具体方法和待人处世的原则的。认为,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要通过学习的办法来解决;弄懂疑难问题要通过询问、商讨的方法来解决。为人处事必须遵循仁义的原则。这样,就可以给天下百姓带来利益。

  [原文]

  又问:“心即理之说,程子云‘在物为理’,如何谓心即理?”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