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投放在幼儿主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2)

2015-11-25  |  

  三、材料能启迪思考

  有效探究强调“动手之前先动脑”,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的引导外,呈现有结构的材料可自然而然地引发幼儿对材料的思考,这就要求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把握以下几点:(1)应能使幼儿在讨论中提出不同的发现;(2)应能引起联想。

  【情景三】

  教师呈现海绵,还没等老师问,孩子们就开始大声说道:“海绵是软的。”“不对,海绵是硬的!”

  【情景四】

  教师出示棉绒玩具。

  师:棉绒玩具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C:软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C:摸上去有点软。

  幼D:因为里面有棉花。

  师:那棉花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D:棉花是软的,我摸过。

  教师出示棉花,引导幼儿用捏一捏,压一压的方式发现棉花是软的。

  幼E:老师,我的衣服也是软的。

  幼F:我的被子也是软的。

  【分析】

  提到海绵,都会想到它是软软的,但是在情景三讨论中,有一名幼儿对“海绵是软的”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他提出,有一种洗脸用的海绵在晾干后确实是硬硬的,沾上水之后就会变软。可见,海绵这一材料的提供引发了幼儿对其软硬性质多角度的思考,而这种对材料的思考正是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必要条件。

  情景四中,棉绒玩具的出示,引发幼儿一连串的思考,进而联想到棉花也是软的。教师随机生成了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棉花,引导幼儿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在总结到棉花也是软的物品后,有的幼儿马上又联想到自己身上穿的棉衣,盖的棉被同样是软的。

  从棉绒玩具——棉花——棉衣、棉被,幼儿经历了联想——验证——得出结论——经验拓展的认知过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真正做到了“动手之前先动脑”。

  四、材料利于操作

  提供的材料应具有可操作性,能使幼儿通过操作明显地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幼儿作用于物体,物体的变化迅速、明显,这有利于幼儿发现事物之间关系,获得新经验。

  【情景五】

  教师出示橡皮泥。

  师:橡皮泥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A:软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软的?

  幼A:捏一捏。

  师:发现什么了?能捏动吗?

  幼A:能,我捏了一只小鸭子。

  幼G:老师,你看我把橡皮泥变成了一张大饼!

  师:你用什么方法把它变成大饼的?

  幼G:压一压。

  【分析】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再次与材料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捏、压的方式感知物体的软硬。海绵、橡皮泥、棉绒玩具:捏一捏,能捏动;压一压,发生了形变。积木、棒棒糖:捏一捏,捏不动;压一压,不变形。这些材料对比明显,使幼儿在与材料有效的互动中,获得了新的学习经验。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