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中访友》的山水文化渗透(2)

2015-07-10 作者:周晶晶 |  

  随着作者笔下事物的一一呈现,我们会发现那些自然生命已经和游山的作者渐渐密不可分,甚至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写作手法正是我国山水审美观的直接体现。古人的山水意识,到了唐代便进入本体论时代,强调人的本体与山水本体的合二为一,达到物我同化的审美境界。宋代则把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推上高峰。在柳宗元的山水观念中,山水的关系已不存在主次之别,而是对应的相亲关系,主客体已融为一体,使自己从形体到心灵都融化在山水之中。[1]如柳宗元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这样写道:“清泠之状与目谋,瀴瀴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客观的景物与主观的感受相互融合,密不可分。清代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吟出“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的名句,同样是把客观的景物融入主观的感受当中。到了现代,我国的山水散文又深深受到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如卢梭就提出了“回到自然,人的心灵要能映照出自然界中最美的东西。”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山水散文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写作风格。比如郁达夫就把山水当做“家山”、“家水”来描写,冰心在《寄小读者》中说“海好像我的母亲,湖是我的朋友。”

  同样,《山中访友》里也随处可见作者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正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在作者的眼中,每一株草木都是知己,而自己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因此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道“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还有什么能比化身为自然生命的一员更能表达出对天地造物的无限虔敬和亲近之意呢?在这里,作者把物我合一的写作手法发挥到了极致,那是血浓于水的亲密,灵魂的高度契合!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