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生命教育(3)

2013-12-03  |  

  所以,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的教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使学生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

  二、品德教学:注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程标准》中用了“体验、认识、感悟”等过程性目标动词来刻画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施体验教学的迫切性。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体验本身是一种能力,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体验水平;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闻”二字做起,在多见多闻中,自有“感受的再感受”──体验的丰富与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见所未见,见而又见”和“闻所未闻,闻而又闻”中去博闻、强识;一次次感受和“对感受的再感受”,才有利于情感体验水平的发展,我们的认识是,也许深刻的感受可以视为你童年时代的体验。

  无论是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因此,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及爱惜生命的意义是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体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我从哪里来》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活动,一个是“当一回妈妈”,学生交流了妈妈怀孕的劳累之后,用书包当自己的宝宝,自己亲自入情入境地尝试体验,真切地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母爱的伟大。另一个是“我长大了”,首先让学生交流调查的内容:你出生时的情况是怎样的?是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平安、顺利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呢?你怎么知道的?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出生证、小衣物,看一看、比一比、穿一穿、戴一戴、说一说,体会成长的快乐。就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心灵深处受到极大地震撼:父母给了我生命,生命来之不易,父母养育我非常艰辛,从而使学生珍爱生命,学会感激。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再如,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和关爱。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