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默博士育儿百科》 真正满足父母育儿所需(4)

2013-11-27  |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不同孩子的行为特征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现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是多么的不同。每个新生儿的体重和身高就不一样,有的出生时,体重不足3千克,有的在4千克以上。另外,每个新生儿的面部表情、运动方式和啼哭声也不一样。随着不断地生长发育,孩子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1周岁的时候,有的孩子体重只有8千克,有的达13千克之重;有的孩子8个月的时候就会走路了,而大多数是在12~16个月之间,但也有的18个月的时候才会走路;有的孩子1周岁时就会说话了,而大多数孩子是在15~24个月之间,但也有的3岁了才开始说话。没有一种行为是所有孩子在同年龄中所同样表现出来的。

  不仅仅不同孩子之间的发育各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孩子的发育阶段也不一样,也就是说,一些发育阶段,比如说话和运动,并不总是同等水平地发展。所以,一个孩子可能在12个月的时候就会走路了,但他到24个月的时候才会说话。

  共性和个性如何相互影响,在下面这些图的认识行为中会展示出来。每个孩子首先用嘴来认识事物,然后用手,最后用眼睛。一个孩子在几岁的时候开始出现某一种认识行为,以哪种强度,持续多久,这因孩子而异。

  不同的孩子,其发育阶段和行为方式会在不同的年龄段中表现出来,而且各不相同,但任何一个孩子的这种发育阶段和行为方式只有一次。那么作为父母,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个性需求做好准备呢?

  很多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事,并不是他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做的。他们大多是凭直觉来判断他们抚养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当母亲将她的婴儿从床上抱起,搂在怀里摇晃时,她觉得这样对孩子很合适。她在感受抱孩子应该掌握什么样的速度,什么姿势使孩子最舒服,怎样最容易使孩子安静。若没有这种天生的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对此做出有意识的反应的本领,父母根本不可能抚养他们的婴儿。

  除了直觉之外,父母本身儿时的经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儿时的感觉以及当时是怎样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影响着他们抚养孩子的方式。最后,孩子越大,父母就越来越多地想用继承过来的基本方式以及规范标准来对待孩子。对于后者,父母大都是从和亲戚朋友的交谈中或者媒体中获知的。例如,父母认为,3个月的孩子在晚上睡觉时应该会一觉到天亮了,孩子1岁时应该会走路了,2岁时应该会说话了等等。但是,实际上,这样的标准只适合少数的孩子,因为孩子的发育是各不相同的。规范标准成了错误的期待。与其说它们有帮助,倒不如说它们给父母带来了不安。比如说,父母希望一个1周岁的孩子每晚有12个小时的睡眠。确实有一些小孩能够做到这一点,但更多的孩子做不到。有的孩子睡得长一点,甚至达15个小时;有的睡得少一点,甚至只有9~10个小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只能睡10个小时,但他的父母每到晚上7点的时候就让孩子上床睡觉,并希望他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7点钟起床,那会导致什么结果呢?孩子晚上不能入睡;深夜里一次或多次地醒来;或者一大早就醒了.。最糟糕的是这三种情况都发生。一个晚上只能睡10个小时的孩子如果硬要让他在床上躺12个小时,这并不有利于孩子的发育。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