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望月》教学赏析(3)

2013-03-25  |  

  师: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生:亮月。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评:一次,于老师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他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于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于老师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 ̄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于老师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评:老师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师:你先说。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是月色溶溶!有吗?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