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师说》的中心论点及整体结构关系(3)

2011-11-01  |  

  悉心体悟这两句话的语感,作者是否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1)凡有“道”者吾皆应以之为师(即从师为师“道”,已透露出从师本旨);(2)人唯以有“道”而可为师(为师资格以及从师行为的单纯性);(3)“闻道”与“长少”并无必然联系;“长少”关系也不应成为从师之顾忌(这在第三自然段有相应的论述)。紧接着一句“吾师道也”交代了前两句所陈从师准则的理论依据,明确揭示出从师的本旨——师“道”。接着以此为理论基础,顺理成章得出推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以彻底的唯物主义气魄从根本上摒弃了将长少、尊卑、贵贱关系混同于严肃而单纯的师与弟子关系迂腐鄙陋的世俗观念,直击“师道不传”、“师道不复”之要害(社会根源)——士大夫阶层主导的社会价值取向及由此影响而形成的畸型世风(这在第二自然段有相应的论述),这是《师说》全篇要说透的根本问题。首段联系紧密的两个层次的阐释为全文论述的展开确定了中心,而其中第二层则明确了全文论述的“重心”。《古文观止》在《师说》首段结句处有一句总体性精要点评:“《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点明从师的本旨——师“道”是《师说》全文的论述核心)显然,对从师本旨的阐释和论证是《师说》论述的核心内容。我们也由古人的这句点评可以看到,遵循整体性原则从来就是阅读的固有规律。 不少解读《师说》的文章,一般是忽略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整合,大多只做了一些似乎与文章主旨并无关系的局部分析、点评。例如,一些文章将首段内容分析为作者提出的“为师职责”及“择师态度和标准”。我们不禁要问,在“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的社会背景下解决为师者不明师责,求师者不知择师标准提得到“议事日程”吗?由于缺少了对文章的整体观照,对为全篇确定了论述中心的首段分析便出现了偏差,这就很难弄清首段与全篇的内在联系,所以对下文的分析也难中肯。不少文章和课堂教学对第二自然段三组对比论证也只从批判“耻师”角度做了一些表面化的互不关联的泛泛点评,或者认为作者只是为了变换角度反复论证,至于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三组例证,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逻辑关系则不甚了了。再如,把第三自然段孔子从师的例证简单分析为阐述“师道”和“师生关系”。这究竟与文章整体逻辑结构又是什么关系呢?结尾一段的分析一般也只提及作者对后学者的勉励,指出是“说明写作缘起”而已。单从局部看这些分析也不无道理,但是须知每个局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全体现于它在整体中的作用,如果不能对局部在整体中的作用做出中肯的至少是自圆其说的解释,那么任何结论都是无根据的。道理很简单,阅读其实就是写作过程的某种还原。写作是先有整体表达目标后,通过逐层营构实现其整体表达效果的;阅读虽是从局部入手,却无时不需从文章整体营构的关系中发现文章写作的整体目的,理性地认识每个局部在整体表达中的意义,才能较确切地得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