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前有哪些注意事项(2)

2011-07-22  |  

  (2)药物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药物应用完全是以膀胱、尿道神经支配、自主神经受体分布和药物对膀胱尿道平滑肌作用为基础的,基本可分为兴奋或抑制膀胱逼尿肌、兴奋或抑制膀胱颈和后尿道的药物两大类。药物可以是在下尿路存在或形成的、可影响膀胱尿道功能的神经递质,也可以是模拟、增强或抑制某一种或数种神经递质功能的物质,包括经典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组胺,以及其他非胆碱能非肾上腺素能递质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一氧化氮和P物质等神经肽。药物治疗的主要根据是尿流动力学的检查结果,从应用的范围来看,主要是针对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逼尿肌反射亢进是临床碰到的最为常见的情况,可采用抗胆碱能药物以降低膀胱逼尿肌的收缩。抗胆碱能药物包括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颠茄合剂等;也可使用兼有抗胆碱及松弛平滑肌作用的药物如奥昔布宁(氯化羟丁宁)和双环维林(双环胺)等。对伴有尿道平滑肌痉挛的逼尿肌反射亢进,可应用α受体阻滞药酚苄明(松弛膀胱出口和尿道平滑肌),可单用或与抗胆碱能药物溴丙胺太林(普鲁苯辛)或与奥昔布宁(氯化羟丁宁)合用。以达到减轻逼尿肌收缩和解除尿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对伴有尿道外括约肌痉挛的逼尿肌反射亢进,为减轻逼尿肌收缩和解除尿道外括约肌痉挛,降低排尿阻力,可使用骨骼肌松弛剂如丹曲林钠,多突触抑制剂如肼双二乙胺三嗪、巴氯芬(氯苯氨丁酸)和地西泮以及抗胆碱能药物。膀胱逼尿肌反射低下或无反射,治疗的目的在于增加逼尿肌收缩,同时降低流出阻力。联合应用氨基甲酰甲基胆碱(拟胆碱药)和酚苄明可达此目的。前者单用效果不甚满意,因为氨基甲酰甲基胆碱能增强逼尿肌收缩,同时亦增加尿道平滑肌的收缩。加用酚苄明后流出阻力有效地降低,而又不改变增强了的逼尿肌收缩力,是一种极好地联合用药方法。丙米嗪(imipramine)是目前较为常用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小儿遗尿症,由于其具有抑制逼尿肌异常反射、增加膀胱容量以及增加尿道内压力的作用,也可治疗因无抑制收缩膀胱导致尿失禁的神经源性膀胱患儿。其缺点主要为可产生口干等胃肠道症状、易耐受或复发。近年来,有关神经肽在下尿路中的生理和病理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实验证明P物质不但作为痛觉和炎症的调节因子,还可通过特异性受体对下尿路平滑肌产生收缩作用,临床上也据此采用辣椒素(capsaicin)进行膀胱内灌注以耗竭P物质,减少逼尿肌收缩,改善逼尿肌反射亢进和膀胱过敏等症状,取得较好的疗效。该方法为局部治疗,不易引起全身症状,操作简单、安全,可重复治疗。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