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期学校与科举

2016-09-30  | 国子 科举 国子监 

  学校制度

  清代的学校与科举,大体上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内容上有所损益,措施上更为周密。

  学校是储育人才之地,科举是抡才大典,两者相辅而行,关系十分密切。读书士子入仕,主要通过科举,而要由科目登进,必须是学校的生员。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养育士人以应试科目,不过学校生员做官不一定要经过全部科举考试的阶梯,入国子监肄业后,便有了获得官职的可能。

  清代由政府管辖的学校,共有两级,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指京师的国子监,包括附属于国子监的算学、八旗官学。另外,还有中央政府为皇室贵族设立的宗学、觉罗学等。地方官学主要指府、州、县学,这些学校只有规模大小的区分,而无程度等级的差异。除此而外,社会上还有书院、社学、私塾等,这些虽不包括在正规的学校制度内,但在培养人才、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制,在京师有国子学,称国子监,或称太学。国子监有南北监之分,一为北京国子监,一为南京国子监。清初,修整明北京国子监为太学,裁南京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设祭酒满、汉各一人,司业满、蒙、汉各一人,职在总理监务、执掌教令。博士满、汉各一人,助教满十六人、蒙八人、汉六人,学正汉四人,学录汉两人,职在教诲。典籍汉一人,掌书籍碑版。典簿满、汉各一人,掌文牍事务。雍正三年(1725)起,更置管理监事大臣一人,不拘满、汉,地位在祭酒、司业之上。

  国子监的生徒,来源很多,共分两大类。一为贡生,一为监生。贡生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

  岁贡,有地方贡于国家之意。府、州、县学按照规定的时限与数额,将屡经科考、食廪年深的生员,依次升贡到国子监。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命中央直属各省起送贡生,府学每年一人,州学三年二人,县学二年一人。各地贡生到京后,要进行廷试。时间是每年三月十五日,后改为四月十五日。如有滥充者,即发回原学。一省发现五名以上,学政要被罚俸。

  恩贡,是岁贡在特殊情况下的改称。清沿明制,凡国家有庆典或皇帝登极,便颁布鈥湺髭潱缘蹦甑乃旯鄙涠鞴薄

  拔贡,明制,常贡之外又行选贡之法,即为拔贡。各地儒学生员,经过考选,凡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得以充拔贡。清沿袭此制,顺治元年(1644),首举选贡。顺天府特贡六人,每府学贡二人,州、县学各贡一人。清初为六年考选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

  副贡,各省乡试除录取正卷外,另取若干名为副榜。中副榜者,可以做为贡监,入国子监肄业,称副贡。

  优贡,类同拔贡,每三年考选一次,举送的次数比拔贡多。

  以上的恩、拔、副、岁、优贡,时称鈥溛骞扁潯6潦槭孔映瞬渭涌凭倏际哉咄猓纱硕胧送镜模辔街尽N骞本腿喂僦埃纯品置魏湍攴窒群螅鳌巍⒂拧⒏惫倍嘁越腾脱∮茫旯倍嘁匝档佳∮谩5诰咛迨敌兄校S斜涠

  五贡之外,还有例贡。凡儒学中的廪、增、附生,按政府规定报捐为贡生的,称例贡。这是当时由捐纳入官的必由之路,由于是出资捐买而得,很为一般人所蔑视。例贡或在监肄业,或在籍,均可称为国子监监生。乾隆年间议准,例贡如果志在由正途入仕,准其辞掉例贡头衔,以原来的身分参加科举考试。

  贡生之外,还有监生。恩监,乾隆年间开始实行,主要是选拔和照顾一些资历、身分较特殊的士子,恩准入监肄业。乾隆二年(1737),准八旗汉文官学生应讲求经史,每三年奏请钦点大臣考试,优者拔作监生,与汉贡监等一体肄业。后又议准,八旗算学生、汉算学生、钦天监天文生均准考恩监。乾隆五十一年(1786),凡陪祀孔庙的圣贤后裔,本人是武生俊秀及无功名顶戴的俊秀,均恩准做监生。

  荫监。又分恩荫和难荫两种。恩荫是按内外文武官员品级,荫子入监。顺治二年,定文官中京官四品、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可送一子入监。康熙五十二年(1713)始,宗室亦给荫入监。难荫,顺治三年(1646)定,满、汉三品以上官员,三年任满,勤于国事而死者,可荫一子入监。雍正年间以后,特别体恤军功死难者。凡八旗武职立功身故,无论功绩大小,是官员的,给七品监生一人,是护军校、骁骑校的,给八品监生一人,均于子弟内补充。乾隆四年(1739)定,八旗武职立功病故,所给的监生,按立功等第定监生品级。一、二等军功,给该员子弟监生一人,食七品官俸,三、四等军功,给该员子弟监生一人,食八品官俸,五等军功,给该员子弟监生一人,照捐纳监生例,准其应乡会试。

  优监,与优贡雷同,唯入监条件略有降低。雍正十一年定,在地方儒学为附生及武生的,可以选为优监生。例监,与例贡雷同,亦是条件更放宽。凡未取得生员资格的读书士子,即俊秀,可以通过捐纳而取得监生资格,称例监。

  贡监生入太学后,依次到六堂研习。六堂分为三级:正义、崇志、广业堂为初级,修道、诚心堂为中级,率性堂为高级,根据学习成绩递升。国子监的监生,又分为内、外两班,内班是住在监内的,有膏火之资。外班则散居监外各地,无膏火。清初,内班共有监生一百五十名,每堂二十五名,外班一百二十名,每堂二十名。乾隆初,改内班每堂为三十名,这样内、外班共三百名,既而又裁减外班一百二十名,拨年班二十四名为外班生。外班补内班,要经过考试。内班贡监生的告假等事项,都要按严格的规定办理。国子监授课和考试的办法是:每月初一、十五日师生向孔子行祭奠礼毕,听助教或学正、学录讲解经书,然后要进行覆讲、上书、覆背,每月三回,周而复始。所习内容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性理》、《通鉴》等,还有兼学习鈥溔潯⑩湺皇封澋摹C咳嗣咳找∶僮郑⒘⑩溔湛尾徕潱雌诮恢痰炔檠椤C吭率迦眨谰啤⑺疽德只豢伎嗡氖槲囊黄皇祝拼罂巍R话闶撬疽翟驴迹谰萍究肌A硗猓吭鲁跻蝗眨诓┦刻尉摹⒕夂筒呗邸C吭鲁跞笆巳眨獭⒀д脱蓟挂直鹬鞒挚伎危运氖槲摹⒕暮褪叩取<嗌嗟钠谙蓿汲醺髦止奔嗌⒉灰谎6鞴薄⒛岩瘛⒂赦奚錾淼母惫保奔渥疃蹋鲈隆F渌邪烁鲈隆⑹母鲈隆⒍母鲈碌摹@嘧畛ぃ鲈隆S赫迥辏1727)规定,各监生肄业,均以三年为期。修业期满后,可应吏部铨选,以教谕、训导等选用。

  清代,还有两种学校隶属于国子监,即国子监算学和八旗官学。

  算学,乾隆四年(1739),额设满、蒙、汉肄业生共六十人,学习五年期满,分授钦天监天文生及博士。八旗官学,系为培养八旗子弟而设。顺治元年,八旗驻地各建学舍,为八旗官学,次年,合两旗官学为一学,教习在国子监肄业生中考选,主要用恩、拔、副贡生。雍正五年(1727),定每旗设学额百名,其中满洲六十,蒙、汉各二十。乾隆初,定官学生肄业以十年为期,其中汉文明通者,拔为监生,升入太学。官学中的汉教习,三年期满,分等引见。一等用知县,二等用知县或教职。嘉庆、道光年间,官学渐渐废弛。

  此外,京师还有宗学和觉罗学。顺治十年(1653),八旗各设宗学,选满洲生员为师,凡尚未受封的宗室子弟,十岁以上,均入学习清书(满文)。雍正时定,左右两翼设满、汉学各一,王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十八岁以下,及十九岁以上的已曾在家读书情愿就学者,均令入宗学分习清、汉书,学内兼习骑射。乾隆时定,宗学额数左翼以七十人为准,右翼以六十人为准。每十名生徒,派设教习一员。觉罗学正式设置于雍正年间,规制与宗学略同。学成后,与旗人同应岁、科试及乡、会试,或考用中书、笔帖式官职。另外,京师还有隶属于内务府的景山学与咸安宫学,有世职官学、八旗及礼部义学,有健锐营、外火器营、圆明园、护军营等学,这些都是为八旗子弟而设,体现了清朝廷对这些人的特殊照顾。

  清代,设学官督理地方官学,规制相当严密。各省设提督学政一人,提督学政掌管一省学校政令的贯彻,主持岁、科两试,考核师儒的优劣和生员的勤惰。学政在地方,无论官阶高下,皆与该省督、抚平行。各府、州、县学,皆设有教官。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一人,并设训导辅佐之。雍正年间,定儒学教授为正七品官,学正、教谕为正八品,训导为从八品官。清政府对教官的要求十分严格,奖罚分明,雍正四年定,教官如能尽心训导,六年之内,所属士子无过犯,该省督抚学政据实保题,以应升之官即用。

  学校生员亦有定额,需经考试才能录取。读书士子未入学以前称童生、俊秀,经过县考、府考、学政院考取中后,即可入儒学为生员,俗称秀才。在额的生员为廪膳生员,国家供给膳食。额外增加的为增广生及附学生员,亦有定额。府、州、县学的程度一样,但规模不同。顺治四年(1647)定,各省儒学,分大、中、小学,取进童生。大学四十名,中学三十名,小学二十名。康熙九年(1670)改为:各直省取进童生,大府二十名,大州、县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七、八名。八旗子弟,亦可入学,归顺天府考试。

  地方儒学的课程,有《御纂经解》、《性理》、《诗经》、《古文辞》及鈥準潯⑩湺氖封潯⑩溔ㄢ澋取=坦俣陨庇性驴肌⒓究迹妓氖槲耐猓媸圆呗邸?己蟮诙欤泊笄迓芍械男堂⑶壤嗳舾商酢C吭禄辜钌诿髀滋茫姓洳嫉奈员募把碘潦孔游摹I背∮恰⒒疾 ⒂窝У仁鹿释猓挥υ驴稳握哂枰越溻粒薰手漳瓴挥握呒从梓砀铩2还搅思吻煲院螅逖г驴谓ゲ痪傩校坦俣辔瓿菟ヂ跽撸涌伎挝侍祝胤饺逖е挥惺χ髦扪祷逯盗恕S谑牵弊钪匾目际员阄д鞒值乃辍⒖屏绞浴K晔允茄д饺蔚谝荒晁傩械目际裕剖允茄∷蜕辈渭酉缡运械目际浴

  清代,武生亦附于儒学。康熙三年(1664)定,直省府、州、县武生,由儒学教官兼辖之。骑射之外,教以武经七书、百将传及孝经、四书等,学额与取文童生一样,也分大、中、小学,由七八名至二十名不等。武生的考试有内外场之分,先外场骑射,次内场策论。岁试列一、二等,准应乡试,故武生没有科试。

  清朝廷对儒学生员采取优恤政策,管制也极严格。凡生员入学后,例免差徭,廪膳生及贫穷生员经济上可得到养赡。生员违反禁令,小过失由府、州、县教官责惩,大过失申报学政,黜革后治罪,地方官无权擅责。如果教官徇庇劣生不报,或虽揭报,而学政不严加惩处,分别给以罚俸、降级直至褫职处分。顺治九年,政府刊立鈥溛员潱舶颂酰钊孔铀邢胺钚校湮娜缦拢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列如后: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子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一、生员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一、生员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一、生员不可干求官长,交结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一、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辩难,为师亦当尽心教训,毋致怠惰。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颁布鈥準ペ外澥酰氖荒臧溻溠碘潦孔游拟潯S赫昙洌芽滴跏笔踱準ペ外澊笪⒄梗莼準ペ凸阊碘潱⑶野洳剂蒜溣婆蟮陈垅潯G∥迥辏1740),又有《钦颁训饬士子文》。这些,都是生员所必须尊奉,也是经常进行考课的内容。

  府、州、县学无固定学习年限,多有白头至老,始终为一秀才者。生员的出路有二,一是通过荐举做国子监贡监生,一是通过乡试成举人,两者合称举贡。

  明代,书院相当发达。清初数十年间,对书院则采取抑制的政策。顺治九年谕令,鈥湶恍肀鸫词樵海壕弁降斥潯?滴 、雍正年间,各省大吏和地方士绅相继有办书院者。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予以提倡,但主要是在各省省会设立一二所较大书院,使均处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下,进一步使之官学化。另外,各省的府、州、县,亦多有设立书院的,有的是绅士出资创办,有的是地方官拨公款经理。据不完全统计,清代的书院,约有三百所。乾隆年间,对书院进一步提倡和整顿,规定:鈥湻彩樵褐ぃ匮【餍行蕖⒆阄嗍磕7墩撸岳衿盖搿8后派剑卦裣缋镄阋臁⑸蚯毖收咭抟灯渲小b︹κ樵褐凶梅轮熳影茁苟垂嫣酰⒅墙冢约焓渖硇摹7路帜甓潦橹ǎ柚纬獭J构嵬ê蹙贰S胁宦式陶撸虮鞒馕懔簟b澔构娑ǎ樵嚎纬蹋梢蛉硕欤 鈥準樵阂抟凳孔樱钤撼ぴ衿渥寿饔乓煺撸费е问踔钍椋粜慕补幔云溆喙婕岸耘忌芍АF渥手誓亚空撸伊钕裙ぐ斯桑罹孔ň缓笮旒坝嗑约笆费е问酢⒍耘忌伞V撩吭驴问裕砸园斯晌鳎蚵刍虿撸虮砘蚺校昧考媸裕芗娉ふ咦蒙停允竟睦b澩惫娑ǎ魇∈樵褐鹘蚕撸莆撼ぁ

  迨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日益废弛。地方上还有社学、义学。顺治年间题准:鈥溍肯缰蒙缪б磺衿湮囊逋ㄏ⑿幸杲骱裾撸钩渖缡ΑC馄洳钜郏扛掴狙摹L嵫О噶偃眨煨彰嵘瓯ú榭肌b濃溚了咀拥苡邢蚧秆д撸盍⒀б凰械胤焦偃∥睦砻魍ㄕ咭蝗耍湮潭粒运狙刀健b澤缪Щ蛞逖В诰┦Φ瘸鞘屑鞍似熳さ赜猩瑁嗟氖巧栌谙绱搴捅咴妒∏

  不过,清代最初级的学校,主要还是私人设立的学塾。儿童由发蒙直至考中秀才,进入儒学,主要是在这种学校中接受教育。

  学塾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官僚地主有钱人家,严格遴选教师,在家中教育自己及亲友子弟,叫鈥溂夜葩澔蜮溩葩潯R恢质堑胤缴夏掣黾易宄鲎剩谝桓龉驳胤缴枸樱逃炯易褰掀逗淖拥埽锈湸遨逾澔蜮溡遨逾潯 鈥溡逖р潯T僖恢质墙淌ψ约涸诩疑柩В丛床幌蓿锈溂役逾澔蜮溗桔逾潯R话愕厮担ń堂赏奈街溍晒葩潱棠昙痛笮┭奈街溇葩潯

  学塾开始是识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南方的学塾还重鈥湺钥吴潱戳钛舳浴T儆惺氢溍韬焘潱葱醋帧T俳徊骄褪茄ё靼斯晌摹⑹蕴P杏杏嗔Γ了氖槲寰约啊短剖偈住贰ⅰ陡偌字肌贰ⅰ豆盼墓壑埂返取K桔咏逃歉霰鸾萄А⑶恐萍且洹

  科 举 制 度

  清代在顺治年间开始恢复科举取士制度,康熙时推行于全国。与明代一样,科举分为三个等次。首先是童试,取中者名曰鈥溞悴赔潯F浯问窍缡裕≈姓呙烩溇偃蒜潯W詈笫腔崾浴⒌钍裕≈姓呙烩溄库潯T谝宦质曛校印⒚⑽纭⒂夏晡缡阅辏蟆⒊健⑽础⑿缥崾阅辏溆嗨哪晔峭阅辍G宕目际灾贫缺让鞔晗浮⒀厦埽捎诳凭偃∈炕兹丈睿┞冻龅奈侍庖哺飨浴

  童试亦称小考,由于应试者名曰童生,故称童试,是读书士子进身之始。童生亦名文童、儒童、儒生、俊秀,但没有年龄上的限制,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者。童生应试,在本县报名,填写籍贯及三代履历,并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再请一个本县廪生作保。确保考生籍贯无误,家身清白,非出身于娼优皂隶之家,及未遇父母之丧者,方准应考。主要考四书文,还有《孝经》、《性理》、《太极图说》、西铭、正蒙及《圣谕广训》、《训饬士子文》等。童试分县考、府考、院考三个步骤进行。县考由本县县官主持,考四场或五场。

  府考在府城举行,情形与县考略同,每次考一府之中的三、四个县。院考也在府城举行,但由各省学政亲临主持。清代学政亦称学院,故名院考。这时每个考生要加一名廪生作保,考试两场,一正试,一复试。正试试两文一诗,复试试一文一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余字。文字优等者,由学政按规定的学额,进行录取。被取之人,即曰鈥溞悴赔潱源巳肴逖б抟担喑柒溔脬潯H胂匮У某葡匮保敫У某聘薄H胙Ш螅枷茸龈窖缓笾鸩缴龉闵⑩奚派

  童试中最普遍的弊端,是雇能文之人顶替本人入场。故顺治年间规定,每府各州县要会同在一天考试,府试亦汇齐在一日,以防重冒。如有请代等弊,互结的五名考生连坐,保结的廪生黜革。雍正十三年(1735)及进一步规定:鈥溓故执唬д蟊住K煤蠓灿写手故郑遮财偌嗌比说炔莆铩⒅赋坡蚯笾惺嚼虾湃拢⒀陶蔚胤匠渚F涔唾淮手耍站偌嗌奔袖加陕蚯笾惺嚼⒀陶蔚胤匠渚V楸=嶂奚罩椴皇桌纫话佟b澚硗猓脊僭木砗馕模心挥寻炖恚救瞬⒉还浚萋事既。踔劣腥翁挥咽橐酃赐ㄎ璞字隆S星逡淮灾星固妗⒚凹⒗乃汀⒒呗虻缺锥耍贾瘴丛炊萦摇

  清代乡试始于顺治二年,三年一科,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是年亦称大比之年。因为乡试举行于秋八月,故又称鈥溓镢氢潯?怠⒂耗昙淦穑不实鄣羌虼笫僦辏涌疲欢骺啤H绺媚暾晗缡哉浦辏蚪苹蛱崆耙荒昃傩校蛞坪笠荒昃傩小

  顺治时,顺天及直省乡试,每中式举人一名,取儒生三十名应试。康熙年间,增至百名。府、州、县学生员,经提学考试,精通三场者方准应乡试。各地儒学的教官和在籍的国子监恩贡生、岁贡生、监生,有愿参加本省乡试的,许与生员一体考送。不过卷面要注明官字、贡宁、监字,以另案发落。在国子监肄业的贡监生,由监内教官考选。娼、优、隶、皂之家子弟,居父母丧者,不得应试。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每场均是先一日点名放入,后一日放出。考试文体,仍用八股文,亦称制艺、时艺、时文、四书文。顺治二年定,乡试第一场试时文七篇,其中四书三题,五经每经各出四题,应试者认习某经即作某经四题。第二场试论一篇,题用《孝经》,判五道,诏、诰、表择作一道。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各省乡试的处所称贡院,士子应试的席舍曰号房,拨守的军卒叫号军。士子及试官入闱后,用钥封门。内外门用帘隔开,在外的提调监试等官叫外帘官,在内的主考、同考叫内帘官。以大员总摄场务,叫监临。试场对士子的约束防范极严,屡有整肃场规的严谕。为防止考生夹带,乾隆九年(1744)有如下详细规定:鈥準孔臃剑庇玫ゲ阏保笮∩琅酃樱阌玫ゲ恪Fひ氯ッ妫币氯ダ铮偪慵棽计ふ碧茫剐淼ゲ恪M嘤玫フ保帽〉住W哂谜逼F渎砣旌袢欤挪恍泶搿V潦孔涌季撸泶恍碜袄铮馓ú恍砉瘢使茱慰眨⒂么牛咎恐剐沓ざ纾ㄓ梦剐淼ヅ蹋乜招耐ǖ住8獗拟母饕锌4送庾秩Α⒎缏⒉栾⒌任铮谒匦瑁蘅梢烧撸阕即搿V量祭阂幌睿缇┿怯昧穑痔迨担恳撞丶椋褚榛蛑窕蛄φ漳鲜娇祭海喑闪徵绺裱郏酌嫒缫唬员闼鸭臁V裂偪慵扔玫ゲ悖窳罡魇孔涌蠼馔啵远刨粢禄承住T偈孔铀殉龌承撸涓甘薪袒逶际穑槌鲆徊⒕恐巍b澪乐菇煌ü亟冢孔铀坏哪恚背∶址猓缓笥勺ㄈ擞弥毂侍苈迹恢炀恚士脊偕笤摹?脊倥居媚剩加美侗省

  乡试第一名曰解元,被录取者统称举人。各省所取名额不一,顺治初年,定顺天、江南中式皆一百六十余名,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皆逾百名,河南、山东、广东、四川、山西、陕西、广西、云南在九十名以下不等,贵州最少为四十名。以后各朝,又有增减。正榜之外还取副榜,各省亦均有定额,由六名至二十名不等。康熙初曾一度停止副榜,后又恢复。以后各直省每取举人五名,即取副榜一名。

  乡试还有复试和试卷磨勘制度。先是,顺治十四年(1657)顺天府和江南乡试有贿买情节,发榜以后,众议沸腾,因此命顺天及江南中式举人来京复试,此为乡试复试之始。道光二十三年(1843)定制,各省举人,一体到京复试,否则不得参加会试。此外,各省乡试揭晓后,要将试卷解送到京,至礼部磨勘,以防止闱后有人修改试卷。磨勘的内容,先是察考官,倘有出题错误,给以罚俸处分。次是复阅举子试卷,严查有无弊倖及瑕疵。倘有文理悖谬、字体不正、朱墨不符、对非所问者,黜革除名。有不遵传注、不避圣讳、以行草誊录、四书文过六百字者,罚停一科至三科不等。一省当中如果斥革三名以上,主考官要被革职或提问,如果罚科卷数多,对考官实行罚俸、降级、革职等处分。

  康熙、乾隆年间曾发生过是否保留八股文与科举制度的争议。乾隆三年(1738),兵部侍郎舒赫德又列举八股取士的四大弊端,建议改革,遭内阁礼部反对,未能实行。

  乡试第二年,各地举人到京师应进士之试,称会试、殿试。会试是集中会考之意,中式者为贡士,第一名曰会元。取得贡士资格后,方能参加殿试。

  会试在丑、辰、未、戌年举行正科,恩科之年的会试,为会试恩科。因会试举行于春季,亦称鈥湸恒氢潱忠蚴抢癫恐靼欤喑柒溊胥氢潯G宄酰崾栽诙戮傩小G∧昙洌幕崾栽谌拢钍栽谒脑拢煳@;崾猿蹙湃瘴壮。瘴诙。迦瘴谌 >窍纫蝗樟炀砣氤。笠蝗战痪沓龀。砍〖迫铡;崾愿鞒〉哪谌荨⑽淖值南拗频龋胂缡源筇逑嗤

  会试的总裁,用阁部大员四人或六人,多至七人。中式无定额,顺治三年丙戌科会试,取中四百名。以后历科中额或百余名,或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是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取四百零六名。最少的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取九十六名。录取方法亦有变化。

  会试在正榜以外,一度还取副榜。会试副榜免廷试,由吏部授官。康熙初年停止此法。

  最初会试无复试,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因有人作弊,遂行复试。雍正、乾隆年间亦有过复试,嘉庆初著为令。贡士发榜后数日,即进行复试,地点在乾清宫,后改为保和殿。试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即日交卷。复试列一、二、三等者,准予参加殿试。

  殿试是天子亲策于廷,仪式十分隆重。殿试的地点,最初在天安门外,后改于太和殿东西阁阶下,遇风雨试于殿东西两庑。乾隆五十四年(1789)始试于保和殿,后沿为例。殿试内容为时务策一道。时务策策题长达二、三百至五、六百字,一般询问三、四件国家大政,让应试者回答。殿试之日,皇帝要亲临试场,要奏乐鸣鞭。嘉庆、道光以后,御殿之礼渐不举行。应殿试的具体情况,清代末科探花商衍鎏曾有一段叙述。时间虽靠后,但可见当时的一般情状:鈥溣嘤诠庑魅昙壮娇朴Φ钍裕比沼诿蹩谭3攵胖林凶竺牛虻忝炀恚统≌咧链宋埂5钔⑺甘宰溃饺缈患父呓龀咝恚米滔ヒ允滦醋鳎允克胤撬啊S谑嵌嘧孕甲溃渲朴霉饷嫦覆济杀“澹蕴跷钏闹捎诎灞常鄣善鹂塾谔谆分冢次蛔溃夏谕⑺刚呱愿撸蕴倏鹗⒉枷洌季哂τ弥铮淇鸺次危炀砗蟊掣阂匀耄忧靶N敬疲殉尚槲摹H氲钏嬉庠褡钣钌钛希戎琳叨嗑萸芭牛笈乓醢挡荒鼙孀郑笾琳叨嗲ㄓ诘钋袄认拢惶扔龇缬辏蚱骺坝荨4忧坝衫癫客且俏蓝铰市N居谇耙蝗眨谑宰郎橡ぬ鞴笔棵辞┤胱酥撇恢问蓖7稀2咛獍湎略荚诔娇蹋衫癫抗偕⒏咳艘徽牛谥泻偷罱紫鹿蚪印H氡:偷罹妥叨裕钌暇迫薜匾拢鲁囊宰丶鲶械け萑慵右晕宀梳α匾拢刮獭@凸话刺拼扃北狻5钋澳显罕赣胁杷允坎唤鋈耄媸笨晌室茫员盖敢猿浼ⅰH胧郧樾沃杉驼撸舐匀绱恕b

  殿试试卷有一定格式,首先写明履历三代及本人籍贯、年龄,正文的开始要用鈥湷级猿嘉赔澴盅呶牟幌拮质疃桃磺ё帧1匦虢跃沓涫敌绰笔榉刂匾忠诖蠊庠玻荒苡械慊〈谩5钍缘比战痪恚蚴腔实矍撞撸蝗蚊木泶蟪迹挥卸辆泶蟪际嗳恕6辆砗螅笆咀罴握叱醪侥舛魏蠼剩詈笠苫实矍斩āJ酝庵恚辆砉僭谀诟蟛鹈址猓赵木硎彼翁畎瘛5钍灾惺街窈旁唤鸢瘛K脑露迦招写痛蟮洌实凵偷睿豕蟪嘉奈浒俟倥懔⑷缫恰4凸傩臣啄橙耍灰灰霭啵腥蚓胚抵瘢鞘铰≈亍5钍源统錾碓唤浚不崾灾惺降墓笔浚扇≈校治住R患兹徒考暗冢ǔ频谝幻丛诙裱郏谌交ā6兹舾擅徒砍錾怼H兹舾擅屯砍錾怼R患椎谝幻诤擦衷盒拮诙⑷诤擦衷罕嘈蕖

  殿试传胪后三日,还要在保和殿举行殿试朝考,考前列者用庶吉士,次等者分列为主事、中书、知县等。

  关于八旗及宗室参加乡、会试,清政府另外有过规定。

  清制,八旗以骑射为本,右武左文,故不大提倡八旗子弟应试科举。顺治八年(1651)首次准许八旗应乡、会之试,是年满洲、蒙古、汉军生员参加顺天府乡试。以后,八旗考试,时举时停。始初,凡准应乡、会试时,均是满洲、蒙古为一榜,汉军、汉人为一榜。考试内容亦有区别,满、蒙生员乡试为满文或蒙文一篇,会试增为两篇。汉军试《书》艺二篇、《经》艺一篇。不通经者,增《书》艺一篇。二、三场试策、论各一篇。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为八旗子弟与汉人一体应试,但在乡、会试前要先试马步箭,骑射合格,方可应试。此遂成为定制。乡试中额,历科不一。顺治八年,取中满洲五十名,蒙古二十名,汉军五十名。以后有所减少。乾隆九年,定满洲、蒙古共取二十七名,汉军取十二名。

  清初,宗室子弟不参与乡、会试,康熙三十六年(1697),因宗室子孙日益繁衍,准有能力学属文者,一体编号取中,但很快又停止。乾隆时,也只是偶尔允许宗室子弟应乡、会试。直至嘉庆六年(1801),宗室应乡、会试,始著为令。其法为:鈥湻苍诠傺Ф潦榧霸诩叶潦樵赣ο缡哉撸阏兆谌烁嘧贾换樽谘Ш捍蟪己耸悼际裕睦硗ㄋ痴撸勺谌烁觳幔闼捅浚际月聿郊浜鲜街耍谱衫癫浚退程旄缡裕谷⊥瓯希翟谌耸嗲肭斩ㄖ卸睿涝蹲裥小b澴谑矣ο纭⒒崾裕谑猿『派崮谧挪派枳跃碜⒚髯谧趾拧<吻炀拍辏1804)又定,宗室乡、会试改于各士子乡会试三场完毕之后,即十七日举行。当日点进,当日完卷,只试一文一诗。乡试约八九人中一名,会试约取三、四名。会试后还要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复试,方可正式取中。至于殿试与朝考,则与汉人士子一体考试。

  另外,八旗和宗室还专有翻译一科,有满洲翻译与蒙古翻译,应试者只限于八旗及宗室子弟。满洲翻译是以满文译汉文或以满文作论,蒙古翻译以蒙文译满文,不译汉文。翻译在清代时举时停,亦有童试、乡试、会试之程序,三年一举。都是别立翻译场考试,录取翻译生员、翻译举人、翻译进士。进士考列一、二等者,授翰林院编修,三等授翰林院检讨等职。

  清代科考制度,文科之外还有武科。无功名的习武士子称为武童,各省学政在考文童后考武童,报考条件及手续与文童试相同。考试为三场,有外、内之分。头场马射,二场步射及硬弓、刀石,是为外场。三场是内场,原试策论,后改为默写武经七书的某些段落。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黄石公三略》及《姜太公六韬》。取进武童生,顺治时无定额,康熙十年(1671)定与各省文童例同,分大、中、小学录取,府学二十名,大州县十五名,中州县十二名,小州县七八名,被取进者通称武生。清代地方无专门的武学,康熙三年(1664)定,直省府、州、县、卫武生,由儒学教官兼辖之,教以武经七书、百将传及《孝经》、四书等。本地武职官员,每月在各学射圃会同考验弓马。武生的岁考与文生相同,三年一次,一、二等者可应乡试。故武生无专门选拔参加乡试的科考。

  武乡试、会试也分外、内场。头场试马箭,二场试步箭,再开硬弓、舞刀、掇石,是为外场考试。三场试策论,是为内场考试。嘉庆十二年(1807)以应试者多不能文,改策论为武经一段约百余字,无涂写错乱即可,实际渐渐同于虚设。不过,武生、武举人年六十以上者,不得再参与乡、会试。武乡试三年一科,子、卯、午、酉为正科,逢庆典为恩科,与文乡试同,中式者为武举人。乡试中额,据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规定,大体是文闱中额的一半。顺天一百零八名,汉军四十名,奉天、锦州二府三名,江南六十二名,江西五十七名,福建、浙江各五十四名,湖广五十名,河南四十七名,山东四十六名,广东四十三名,四川、云南各四十二名,山西四十名,广西三十名,陕西、甘肃、贵州各二十名。雍正、乾隆年间,各省中式名额又有增加。其中陕、甘两省因人才壮健者多,骑射娴熟胜于他省,均增至五十名。

  武会试于辰、未、戌、丑年在京师举行,与文会试同。考期在九月。会试中额,顺治时及康熙初年,或二百,或一百五十,或一百。后来不拘定额数,计省分大小、人之多寡,临时酌定中额。武会试后也要复试,而后才进行殿试。殿试在十月举行。十月十五日试策问,嘉庆时改为默写武经约百字。十七、十八日试马步箭弓刀石,皇帝亲阅。一甲、二甲及三甲前十名,皆在校阅时钦定。武进士传胪也在太和殿,一甲三名,依次通称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顺治三年,一甲一名授参将,二名授游击,三名授都司。二甲均授守备,三甲均授署守备。以后武进士所授之职,屡有变更。

  除科目取士之外,清代还有由皇帝临时特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其中最著名的是博学鸿词科和孝廉方正科。康熙十七年(1678)诏,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命内外大员推荐学行兼备、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来京亲试录用。第二年,各地荐举一百四十余人到京,召试体仁阁,试赋一、诗一。康熙帝亲自阅卷,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人,俱授为翰林官。乾隆元年,亦开博学鸿词科,召试一百七十余人,取中十九人,授编修、检讨、庶吉士等职。

  以上,概述了顺治至道光年间的学校与科举制度。清代是我国传统教育与选士制度集大成的时期,也是结束期。鸦片战争以后,时局变化,新式学堂陆续出现,旧有官学渐次衰落。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更不得不停止科举,这种沿袭一千余年的选士制度至此废除。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清时期学校与科举》摘要:是储育人才之地,科举是抡才大典,两者相辅而行,关系十分密切。读书士子入仕,主要通过科举,而要由科目登进,必须是学校的生员。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养育士人以应试科目,不过学校生员做官不一定要经过全部科举考...
相关文章过河拆桥辛弃疾三百文钱“买”官爵
巧合新生入学家长准备好了吗?
近代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
近代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
近代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
近代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
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
近代外国对华投资
近代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
近代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
近代农村的租佃关系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