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鲁滨逊漂流记》

(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说课设计

2016-08-17  | 鲁滨逊 伍尔 漂流 

  说教材:

  《读〈鲁滨孙漂流记〉》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文学名作是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而解读文学名作的文艺理论性文章学生读得不多。因此,本文的学习会为今后再阅读此类文章打下基础,同时也扩大了学生们的阅读面。同时,对伍尔夫这个人物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说学情:

  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高一一年对阅读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包括:课上学习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对课外文章的充实等等,都是对新文体学习的一种良好铺垫。但是,如果说文学名作本身是感性而鲜活的,学生会爱不释手,自觉投入,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面对理性而呆板的文艺评论,学生可能会眉头紧锁,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一些技巧去激发学习兴趣。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文艺世界的审美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审美,精确的文艺评论引领读者的心灵在杰作中冒险。

  (二)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从感性的“读”到理性的“评”这一思维学习过程,了解伍尔夫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分析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切入方法。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疑问导入法。

  2、点拨引导法。

  3、探究合作法。

  说学法

  1、自主研读法。

  2、小组合作法。

  3、拓展思维法。

  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总体教学思路是紧抓名作本身,以血肉丰满的小说为平台引出学生对作品的原始解读,再顺其自然引向小说理论家伍尔夫对《鲁》这一作品的解读,从而把学生从感性的“读”引向理性的“评”这个层面上。同时,紧扣课文,集中精力让学生了解伍尔夫解读小说的切入点——“小说家的透视法”,再联系文中提到的读者的透视法和学生解读小说的过程来体味像伍尔夫这样的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是如何解读文学名作的,从而使学生获益,觅得一些解读名作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让学生以读过的文学名作为例,进行两种透视法的比较分析,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加之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地位相结合的要求,我设计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本文需要两课时以及课前准备,即提前一周让学生阅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或播放碟片。

  第一课时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

  大家有过出外遨游,探险漂泊的梦想吗?那么试想一下,你们都会有哪些经历呢?(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是我们自己想象的探险经历,那么对于一探险小说,我们又应该如何去解读它呢?本篇文章的作者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伍尔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二、重温原作,引入课文

  第一步,通过课前的阅读,请学生概述《鲁滨孙漂流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第二步,多媒体播放鲁滨孙的航船触礁并九死一生,爬上荒岛这一情节时,笛福请你为他往下续写,你会如何写下去?(请2—3名学

  生简述续写思路)

  第三步,思考:为什么以上同学的续写各不相同?为什么他们与作者笛福的思路也完全不同呢?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看看在伍尔夫的文章中是否能找到答案?此时就将问题引向了本文。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可以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第3段中说“《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作者要用这部小说证明什么呢?

  2、小说家的透视法指什么?它对我们解读小说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们把思考出的答案记下来,便于下节课的讨论和发言。

  四、 布置作业

  反复研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以引用的方式导入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说由于读者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对小说情节及人物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本节课,让我们借助伍尔夫的慧眼来分析一下笛福的透视法。

  二、提出问题,深入分析

  问题一,请一位学生朗读第1段,其他学生思考:作者让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要有一场“孤独的战斗”,这场“战斗”指什么? 问题二,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呢?

  问题三,集体朗读课文第2段,说说作者在这里举哈代和普鲁斯特要引出哪个概念?

  问题四,作者是如何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

  对于这四个问题,可以结合对上节课问题的思考进行小组讨论,并各抒己见。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本文类型少见,且枯燥难懂,教师应及时指导,避免学生们偏题、跑题,保证课堂的学习效率。讨论、发言之后有教师进行总结阐述。

  三、 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让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有作家透视法和读者透视法的句子,进行分析,谈谈两种透视法的关系。

  四、拓展运用

  试着运用作者的解读法来解读你们熟悉的文学名作。

  五、小结全文

  虽然这篇文艺评论文行文较为含蓄,多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曲折地表达观点,但透过作者伍尔夫的深入分析,我们知道了“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解读文学名作的一条良径,今后同学们不妨一试试

  说板书设计: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说课设计》摘要:、阅读技巧;对课外文章的充实等等,都是对新文体学习的一种良好铺垫。但是,如果说文学名作本身是感性而鲜活的,学生会爱不释手,自觉投入,那么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面对理性而呆板的文艺评论,学生可能会眉头紧锁,...
相关文章《一本男孩必读的书》教学设计一《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一本男孩必读的书》参考资料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八》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我的舞台》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七》教学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松鼠》教学设
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