摈弃把课文孤立起来的逐句讲解的教法(4)

2011-10-12  |  

  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 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他悲愤的对我说,他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就走呢?我知道 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 ,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 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这段文字历来是个难点:它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写的两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又是怎样的关系?如果没有阅 读能力,就难以正确的理解。那么,这些学生能否在老师“不教”的情况下进行阅读,独立地作出正确的分析 呢?

  经过二三分钟的思考,学生纷纷举手了,综合他们的回答的要点如下:

  1.本段是先议后叙,头一句议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严重。

  2.其后围绕这一点记叙了两件事。先是写柔石省亲遭非难,后是写作者选画悼柔石。前者是交代后者“选 画”的原因。后者才是记叙的主体,目的是印证开头的议论(注:加点的部分是由最初的“回家探望母亲,朋 友责备,作者同情”简化到这五个字的,是学生经过争论、筛选,最后才确定到如此言简意赅的)。

  3.因此,本段的主旨应该是: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严重。

  当老师问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与文中《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中哪两个诗句的意思最贴切时,全 班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学生的答案是令人满意的。看得出,学生们也都感到了一种快感,一种“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的快 感。

  要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规律与方法的“推广应用”也是重要的一环。这种“推广应用”是指多种途 径的训练。或者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精编课外阅读题和各种形式的基础训练题,以自测和考 查相结合的形式,测试学生能否将课内学到的规律与方法运用于具体的解题之中,阅读分析能力是否有了提高 ,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和问题等,及时总结,以利再教再学。或者组织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面,开展 书评、影评活动,鼓励学生“亲口尝梨”和“下水游泳”,在实践中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 能用于现代生活的能力和本领。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集合教学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其内部规律,以授“本”教“法”为组织教学 的核心,从预习、教学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的实施,试图在改革和加强中学语文教学,大面积提高语 文教学质量的方面走出一条新路子。

  这条路子的产生最初是来自于教学对象。当时学生(尤其是理科学生)中普遍存在偏爱数学、厌学语文的 现象。造成学生重理轻文倾向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在情况调查中有一点引起了笔者的特别关注,大多数学生 认为数学知识线条分明,公式定理、例题分析到解题方法步骤,明确有序;做起题目来有法可依,尤其是运用 多种定理、方法解答综合难题更是乐在其中。而语文内容庞杂,篇篇课文老套的讲析,味同嚼蜡,即便要学好 ,也无从下手,无法可依,当然是没劲了。在笔者看来,学生是用对比法,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弊端 所在,也就是从这里触发了笔者的一个想法:语文课能否不以“讲课文”为核心?能否像数学那样来教呢?— —集合教学法由此萌发。经过多年的探索,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从感性到理性,从零 散到系统,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才形成今天这样一个模式。

  由于集合教学法来自学生,反过来,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拓了一个新格局。它的产生到形成始终面向学 生,是为学生更好更有效地掌握语文这门学科而设计的。因此,这种教学法从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他们纷纷说,“集合法是一种新的教法”,“语文课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了”,“集合 法能使我们掌握语文规律,学到分析方法”等等。实践证明,学生一旦适合了集合教学法,就能走出语文学习 的“必然王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语文水平和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