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学前课(4)

2008-10-21  |  

  (三)学前课程决策应顺应课程朝综合化发展的时代主流,将课程从多方面综合

  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整合的原则,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相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体验)课程整合,这为我们进行学前课程的综合改革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学前课程以促进儿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为目标。要想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成为可能,必须将儿童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而建立综合课程正是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途径。世界主要国家的学前教

  育改革经验证明,分科课程已越来越不适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学前课程综合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例如,80年代日本的学前教育受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影响,将学前课程由健康、社会、自然、语言、音乐、美工等6个领域改为健康、语言、人际关系、环境和表现5个领域;从原先的培养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个人生活习惯、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为目标的生活性学习,发展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人际交往能力的中心目标;从强调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发展到认识自然环境、认识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要爱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从重视艺术的技能技巧,发展到重视自我的表现力,以及对美的兴趣、感受,等等。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第四章第二十一条明确指出:“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这是为学前课程综合化改革指出的政策导向。而早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就着手于幼儿园教育综合化的研究,如赵寄石主持的“幼儿园综合教育结构”研究(1983-1986),张宏亮的“幼儿园整体综合教育”研究(1984-1995)等,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人本主义课程论要求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体验,从而增进其情感。这无疑给学前课程的综合改革指出了切入点;从具体的活动目标上说,将显目标(一次活动的预期目标如知识、技能的掌握)和隐目标(一次活动非预期但客观上可能到达的目标如对活动的情趣、态度等)相结合,将主目标(与活动自身特色相联系的纵向目标,例如通过语言活动丰富词汇,发展言语表达、交际能力等)与次目标(“借”目前活动可以到达的横向目标如在语言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或社会认知能力等)相结合;从课程的内容来说,将分科的“学科”内容融合成“领域”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例如可以将“自然”和“社会’两科合为“科学领域”,以季节变更和社会性节日为主线将有关内容进行合并;从课程实施的途径上讲,将游戏、教学、参观、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进行“优势”互补;从课程的实施过程来看,把认知、情感、行为、能力的培养过程互相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以儿童积极体验为中心,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行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总而言之,学前课程决策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效益。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