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学前课(3)

2008-10-21  |  

  3.给儿童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儿童去积极发现和创造。这是儿童活动主体性的要求。而发挥儿童主体性是尊重儿童的一种具体体现。人本主义课程论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体性,要求教师不对儿童严格

  控制或横加干涉,要鼓励儿童大胆想象,甚至幻想,鼓励儿童在发现自我的情景中获得个人的自由发展,允许儿童自由表达。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确保儿童在既温暖亲切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即使儿童犯了错误,也不能打击其活动的积极性。罗杰斯说:“唯一能避免对儿童的自我实现倾向进行干扰的方法,就是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无论他们做什么都能体验到积极的尊重。”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这种尊重儿童的主体性,鼓励儿童积极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理念值得借鉴。

  (二)学前课程决策应充分考虑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及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

  人本主义者在提出课程的儿童适合性的同时,也强调课程的社会相关性(social relevance)。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必须同社会现状联系起来,课程如果仅有纯粹的学科知识,就不能体现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因为儿童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其不可避免地与社会生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为此,福谢依在他的并行课程中设置社会实验课程,以社会生活中诸多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来组织儿童探究、思考。当然,人本主义课程的社会相关性与我们平常所讲的作为课程决策依据之一的“社会要求”尚有一定的实质性差别。社会要求是社会基于自己的需要而对儿童成长、发展的期望与要求,它不仅仅指社会的政治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的文化传统等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应当包括社区与家庭的价值观和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与期望等;而人本主义课程的社会相关性更多地是关注与儿童生活相关的现实社会问题。人本主义者甚至认为教育不是适应外部社会的要求,而是给予儿童以基本的、直接的关心。这样看来,人本主义课程强调个人需求而忽视社会需求,所谓的课程社会相关性也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这种浓厚的“个人本位”思想体现了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一个局限。

  尽管如此,人本主义课程的社会相关性仍能给我们某些启发。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学前课程内容不可能像学校课程内容那样有严密的学问逻辑体系,学前教育也不可能像学校教育那样“急切”地(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高位”地(具有政治思想觉悟)回应社会需求,它更多的是培养幼儿的素质基础,重点在于促进幼儿发展。社会对幼儿的要求应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呼应,并与对学龄儿童的要求区别开来。从这一意义出发,学前课程应尽最大可能地同儿童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学前课程内容不能不包括儿童所关心的问题,学前课程应促使儿童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培养儿童对社会的关爱。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