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追逐游戏研究概述2(2)

2008-10-21  |  

  第二种理论是复演论。一些学者认为,追逐游戏是一种文化的重现,是人类祖先为生存而进行狩猎和围捕活动在现今生活中的复演。这一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在许多种族中,从事狩猎和围捕的是男性,而参加追逐游戏的多为幼童和女性。

  第三种解释是平衡论。这一种理论是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来解释的,认为儿童沉浸在游戏中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状态。如有些学者认为当儿童沉浸在追逐游戏中时,因疾病、愚笨、秃顶之类的原因所引起的羞耻感会消失。另一些人认为儿童沉浸在这类游戏中是为了消除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焦虑,或者是为了获得控制的能力。

  第四种理

  论是认知论。由于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有一些研究者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躲藏与寻找”和·“躲猫猫”游戏是用来让儿童学习客体永久性的。

  上述理论和解释并不相互矛盾或排斥,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追逐游戏与人类或个体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但都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证明。

  三、追逐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

  美国研究者Flavell和Miller在运用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研究追逐游戏时,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迫谭衅戏的发展顺序是否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对应、相一致呢?为此,他们运用实验法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研究。

  他们选择了位于得克萨斯州中部的两所小学作为观察现场,在儿童课间休息时段进行观察。此外,参与者还包括研究人员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们的孩子:一个三岁的女孩和三个男孩。其中两个男孩分别是两岁和五岁,另一个男孩在其三个月时进行观察,到一岁时再观察一次。对这些孩子,则主要是观察他们在室内环境中发生的追逐游戏。

  结果发现,追逐游戏的发展顺序(见表)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其中追逐游戏发展的1-3阶段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相对应,4-7阶段与前操作阶段相对应,第8阶段与具体操作阶段相对应,第9阶段与形式操作阶段相对应。

  在婴儿期,成人发起的与儿童一起玩耍的“躲猫猫”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认识到成人是有意离开的,并且总是会再出现的。对于儿童来说寻找成人是一件有趣的事,通常在整个过程中会伴随着微笑和大笑。当儿童的运动能力还没有很大发展之前,这类游戏处于静态。当儿童长大一些并且获得了较强的身体运动能力之后,他们学会了通过挪动成人与他们之间的物体来寻找躲藏起来的成人,这是追逐的开始,尽管它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当婴儿再稍稍长大些后,他们就开始乐于玩耍由成人发起的“我要抓住你”的游戏,这时通常会爆发出大笑声和尖叫声,最后以抓痒和拥抱结束。当儿童的运动能力更强时,成人同样地发起“我要抓住你”的游戏并且爬向婴儿时,婴儿也会爬向成人。这时候,婴儿没有逃离成人,反而会去追逐成人。

  到了二岁左右,如果儿童是追逐游戏的发起者,他们就开始逃离成人,这时游戏多以搂抱在一起或者拥抱结束;如果儿童是追逐者的话,结果就比较模糊,往往是不了了之。儿童在两岁期间其社会性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开始和同伴一起玩追逐游戏。这时游戏通常是随意的,没有任何清楚的结果。然而当想像游戏开始发展以后,也就是在两岁期间,玩具、动物和交通工具通常会成为追逐游戏的一部分。在儿童三岁末之前,追逐游戏一直都没有清楚的结果,当一个儿童被触碰到或者被紧紧抱住以后,角色就转换了,要么转换为被追逐者,要么转换为追逐者。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