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3)

2008-10-18  |  

  3、  类比与移植的策略

  它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类比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这种思维策略的特点是从别的学科研究中获得启发,找到发现的“工具”。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17世纪完成的名著《大教学论》,就是在把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类比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夸美纽斯的依据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成长遵循自然规律,教育是模仿自然的艺术,故教育应遵循自然规律。又如,把教育看作有机体,移植病理学原则,开展教育病理学研究等等。还有,人们发现教育具有系统的特点,因此可用系统论来从新认识教育现象,构建教育理论。以上种种说明,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通过移植其他学科的思维方法和与其他学科研究对象作类比而提出新问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善于用这种策略来发现问题的人,在思维品质上,往往表现为较强的迁移性和概括性。他们较善于发现表面看来不甚相近的事物间的相似之处,能在较抽象的层次上对它们进行概括、比较,从而为思维的由此及彼架起了桥梁。此外,这样的人一般知识面较宽。

  4、  探究与体察的策略

  前面说道的三种策略都与对事物的已有认识有关。探究与体察的思维策略则要求面向实际,从对现象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附小的教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实验课——听读欣赏课。这种课的设计除吸取国外的暗示教学理论而外,还从附小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两件事情中受到启迪。一件是一位教师的侄女学语文的事。女孩还在幼儿园读大班的时候,父亲便经常在灯下给她讲《365夜》中的故事。孩子听得入迷,好多故事都能背,有时听完之后,还禁不住要翻开书看。父亲见女儿很想看书,就试着让她看着书上的文字听她读。不久,他发现女儿无意中识了不少字,就尝试着让女儿跟着自己读,有时遇到容易的地方,就让踏独自读。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女儿居然能独立阅读《365夜》上的故事了。另一件是他们在家访时,了解到家长经常播放配乐故事给孩子听,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从小就喜欢语文。附小的老师从这两件寻常小事中受到启发,他们设想:如果把听录音跟读文字材料结合起来,配上音乐,让“听”来激发“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感情;利用“听”的能力迁移,更有效地提高“读”的能力和识字能力,同时又让“读”巩固并提高“听”的效果,不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读、写的能力吗?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