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黄省曾录(下)(11)

2016-05-19  |  

  [原文]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琴瑟简编,学者不可无,盖有业以居之,心就不放。”

  先生叹曰:“世间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

  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译文]

  先生说:“当人犯了错误时,若多多在错误上用功夫,就好象修补破旧的甑(瓦罐),必定有文过饰非的毛病。”

  先生说:“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先生说:“琴瑟与书籍,学者不能或缺,由于常有事可做,心就不会放纵。”

  先生感叹地说:“世间知学的人,只要这些毛病不能纠正,就不为‘善与人同’了。”

  崇一接着说: “所谓的毛病, 也就是因为好高骛远而不能舍己从人。”

  [评析]

  农民锄草,是要除去对庄稼有害的东西;圣人的修养,是要除去对道德有害的东西。思考对道德没有益处的事情,这是心的糟粕;说出对道德没有助益的话来,这是言语中的糟粕;做出对道德没有增益的事来,是行为上的糟粕。这些糟粕都不是心之本体中原有的,而是在习俗中沾染的。“致良知”的功夫不一定全部放在去除糟粕上,而是注重时时统摄身心,不使“惹尘埃。”

  [原文]

  问:“良知原是中和的,如何却有过、不及?”

  先生曰:“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

  “‘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即是致知。”

  先生曰:“苏秦、张仪之智,也是圣人之资。后世事业文章,许多豪杰名家,只是学得仪、秦故智。仪、秦学术善揣摸人情,无一些不中人肯綮,故其说不能穷。仪、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但用之于不善尔。”

  [译文]

  有人问:“良知本来是中和的,如何会有过与不及呢?”

  先生说:“清楚了过与不及,也就是中和。”

  “《大学》中的‘所恶于上’,就是良知;‘母以使下’,就是致知。”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