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上 陆澄录(上)(10)

2016-05-19  |  

  “虚灵不昧之心体,众理具备而万事由此产生。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评析]

  先儒学者们对于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都是用心彻底推究一两项,深刻地加以钻研,慎重地加以体验,使其可以见诸行动。就象大禹那样一辈子治理水土,象后稷那样一辈子教导耕种,象皋陶那样一辈子专管刑罚,象契那样一辈子只管教化。又象仲由专管军事,冉求专管富民,公西华专管接待。他们之所以都成了圣人和贤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方法体现了“究心”、“深之”、“重之”、“施行”,并以此达到了“泽及苍生”、“体明大道”的目的。

  [原文]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译文]

  有人这样问道:“晦庵先生(朱熹)讲:‘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这句话正确吗?”

  先生说:“心即性,性即理,说一个‘与’字,未免将心理一分而

  为二了。这需要学者善于观察发现。”

  有人说:“人都有这颗心,心即理。为什么有人行善,有人行不善呢?”

  先生说:“恶人的心,失去了心之本体。”

  [评析]

  “心即理”即是指心才是“理”之主宰,舍弃心,没有“理”的存在。换言之,“心即性,性即理”,心与理并无二至,心性一体,才是心之本源,才是天理。

  [原文]

  问:“‘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此言如何?”

  先生曰:“恐亦未尽。此理岂容分析?又何须凑合得?圣人说‘精一’,自是尽。”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译文]

  陆澄问:“朱熹在《大学或问》中说:‘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无余’,这句话正确吗?”

  先生说:“恐怕不完全正确。这个理怎么能分析?又怎么可凑合而得?圣人说‘精一’,已经囊括全部了。”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