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中心言语问题的比较研究(2)

2013-04-01  |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是他的认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我们甚至于可以说,是一种认识现象。”[1](P300)也就是说,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只是儿童认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一种表现,它归根到底是由儿童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所决定的。所谓“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之上的现象,他既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1](P299)皮亚杰强调自我中心思维是自发产生的“思维的原始适应”,它缺乏理智上的相对性和任何理性的参照系统,是儿童心灵所具有的一切前批判的前客观的认识态度的总合。这种看法与皮亚杰早期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所形成的、用于解释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有关。

  精神分析理论将思维分为两种根本不同的方式:定向的思维(directed thought)即智力的思维和无定向的思维(undirected thought)即下意识的思维,皮亚杰借用列维・布留尔(Levy Bruhl)的“我向思维”(autistic thought)来解释和指代这种无定向的思维。我向思维是潜意识的,它不适应于现实,只满足欲望。它始终是个人性质的,不能借助语言互相沟通;定向思维是自觉的,理智的,它适应于现实并试图影响现实。它是一种社会化了的智力,能用语言沟通,并借助于语言及对概念的使用使个人间的智力相互协调。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思维是居于我向思维和定向思维之间的一种思维形式,尽管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满足个人的需要,但它却已包含了某种精神的适应性和现实的方向。

  三、维果茨基对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和思维理论的批评

  维果茨基是从两方面着手对皮亚杰进行批判的:首先,维果茨基试图通过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现象的不同实验来分析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不同功能,从而否定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理解。维果茨基针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问题设计了与皮亚杰不同的实验,研究当社会情景改变时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变化。实验表明,每当儿童的活动过程产生困难时,自我中心言语就大大增加。这使维果茨基确信“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仅仅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伴随物。除了成为一种表述手段和解除紧张的手段以外,它在特定的意义上很快成为了儿童寻求和规划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2](P18)据此,维果茨基提出了对儿童自我中心言语问题与皮亚杰不同的解释:(1)儿童自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语言作为儿童与成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具有交际功能。(2)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组织儿童的活动、形成儿童的智力行为中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因此它既有交际功能又有调节功能,是儿童特有的思维工具。(3)自我中心言语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external speech)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inner speech)的结合,是从社会化语言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间环节。随着儿童心理的成熟,它沿着上升而不是下降的曲线发展,自我中心言语最终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转化为内部言语。维果茨基十分重视研究儿童内部言语的发生,即言语如何转化为内在思维,他认为皮亚杰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恰恰为研究内部言语提供了钥匙。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