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综合征由什么原因引起(4)

2011-07-21  |  

  (3)渗透性脑水肿: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脑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使细胞内含水量增加而发生的脑水肿。常见于急性水中毒、低钠血症、糖尿病酸中毒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时。此型脑水肿的水肿液就是水,水分主要聚集在白质及灰质神经胶质细胞内,以白质更明显。水肿区域内钠离子浓度略低,钾离子浓度明显降低。

  (4)间质性脑水肿: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又称脑积水性脑水肿。主要由于脑脊液分泌、吸收失调或循环障碍,使脑脊液过多地聚集在脑室内,扩大的脑室内压力增高,室管膜受压使细胞变扁平,甚至撕裂,脑脊液通过脑室壁进入脑室周围的白质中,引起间质性脑水肿,故其水肿液是脑脊液。严重脑积水时,脑脊液可散布至整个白质,使细胞与神经纤维分离,并有胶质增生,水肿组织内毛细血管正常。脑室周围毛细血管可吸收外渗的脑脊液,故颅内压有时正常,有时增高。脑室扩大持续存在时间过久,可使脑皮质受压变薄,甚至脑萎缩。

  在临床工作中上述几种脑水肿常同时存在,难以截然分开,很难对脑水肿做出准确分类。例如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极易发生颅高压,其原因是综合性的。脑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物可直接增加颅腔内容物;若脉络膜丛受累,脑脊液分泌增多,累及蛛网膜颗粒时,脑脊液回吸收减少,可致交通性脑积水;如为颅底粘连或脑室膜炎引起脑室内梗阻,使脑脊液循环阻塞,可引起非交通性或交通性脑积水;当合并闭塞性脑动脉内膜炎时,则可因脑缺血、缺氧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与细胞性脑水肿;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引起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又可致水潴留、低钠血症而引起渗透性脑水肿。

  3.病理改变 脑水肿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充血和水肿。

  (1)大体标本:可见脑肿胀、脑组织变嫩,似有流动感。脑膜充血、脑沟回浅平、切面灰质与白质分界不清,白质明显肿胀,灰质受压,侧脑室体积减小或呈裂隙状。从理论上讲,血管源性脑水肿的细胞间液增多,脑组织柔软,剖面湿润,称为“湿脑”。细胞性脑水肿主要为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液减少,脑组织韧度增高,剖面无明显液体渗出,称为“干脑”。实际上这两种脑水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先后出现混合性脑水肿,也可以其中一种为主。

  (2)组织学改变:

  ①细胞外水肿:细胞和微血管周围间隙明显增宽,HE染色可见粉红色的水肿液,白质含水量增加呈海绵状。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白质的髓鞘纤维束间细胞外间隙加宽而透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处开放,基底膜增宽伴电子密度减少,渗出物为电子致密性絮状物质。

  ②细胞内水肿:灰质及白质细胞肿胀,尤以星状胶质细胞最明显,核淡染,胞浆内出现空泡,有时核呈固缩状态。神经纤维髓鞘肿胀、变形或断裂。轴索可弯曲、断裂或消失。微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甚至坏死。脑水肿晚期,小胶质细胞参与修复,可形成瘢痕。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灰质内有糖原颗粒增加的星状胶质细胞肿胀,可累及胞突接触前或后的神经突或树状突甚至胞体。白质内星状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及轴索均肿胀。脑缺氧后酸性代谢产物增加,促使脑细胞内与溶酶体相结合的酸性水解酶被激活,使细胞自溶。

  (3)脑疝形成:当肿胀的脑组织容积和重量继续增加,颅内压力不断增高,迫使较易移位的脑组织被挤压到较低空间或孔隙中去,形成脑疝。最常见的是颅中凹的颞叶海马沟回疝入小脑幕裂隙,形成小脑幕切迹疝(颞叶沟回疝,图2)。如果脑水肿继续发展,或以小脑肿胀为主的脑水肿继续加重,使位于颅后凹的小脑扁桃体疝入枕骨大孔内,则形成小脑扁桃体疝,也叫枕骨大孔疝(图3),使脑干受压,危及生命。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