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科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随意性行为(6)

2008-11-13  |  

  情景四:交流汇报时,有的孩子争先恐后,有的孩子认真倾听,有的可能只顾自己,有的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情景五:下课了,还有一些同学会围在你的周围,不停的跟你交流一些什么……

  这样的情景我们科学老师肯定不会陌生,请问你评价了吗?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孩子们丰富的课前准备、孩子们的投入及创造性的表现、孩子们细致的观察、严谨的科学态度等等都需要我们的评价去激励;孩子们浮躁的心里、孩子们的自我中心、孩子们的种种未形成的科学习惯都需要我们的评价去引导。真正重视了评价这个有效的手段,我们的科学教学一定会更加的有效!

  五、对待课后延伸的随意性行为

  记得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真正的探究活动开始了!多么有价值的“大课堂意识”!然而这样的“大课堂意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都是留于形式罢了。

  例如在上《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围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进行猜测。学生提到了很多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与光滑、运动的方式、重量的大小、动力的大小、接触面的大小等等。其中前面三个因素是老师所需要的,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剩下的几个因素怎么办?临近下课了,老师说:其他几个因素到底和摩擦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请大家课后继续研究!

  又如在上完《用水测量时间》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装置。在上完《被“种下”的材料》后,大家课后可以回去“播种”信息。在上完诸如《蜗牛》这样的观察小动物的课文后,总会习惯性的加一句: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等等。

  “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再去研究研究!”像这样的课后延伸已经成了很多老师的“习惯”!它已成了新课改必备的“调味品”!但这种流于形式的、习惯性的课后延伸会有多少的实效呢?每一位科学老师可以自问一下:我的课后延伸孩子们响应了吗?我花了多少时间去真正思考课后延伸了?你的所谓的课后延伸只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固定格式吧?如果是这样,有效性还如何体现?这原本应该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课后延伸活动,在我们科学老师的随意对待下,却变成了不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以上种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行为,作为科学教师的你引起重视了吗?它正在不断地吞噬我们一直在倡导的“教学有效性”!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吧!让“随意”变成“注意”,让我们热爱的科学教学更加“有效”!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