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阅读习惯的培养及误区(2)(2)

2008-10-18  |  

  与此相类的是“读中提示”的境遇。

  在“教本也是学本”的编写原则的指导下,相当一部分教材在课文页面的上下左右印有编者精心设计的“读中提示”之类,有些教师就要求学生在预复习时先读提示,再根据提示所涉及的问题去读书。

  我想,过去的“注”、“疏”、“笺”之类本也是写在书的字里行间以及四边的,当属“读中提示”的鼻祖。由此看来,“读中提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如果学生阅读的习惯停留于“读中提示”,不去自己发现问题,不去思考文章和自己有什么联系,这将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扼杀。一篇文章学完以后,学生只记得那几个问题,“读中提示”像一堵墙把学生和文本阻隔开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了读中提示就不能读书,不会读书,读不懂书。这绝不可能是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者如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读中提示”的习惯,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最初的阅读中对此视而不见,待到熟读作品后,再与之对话。

  3.关于阅读顺序:

  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形成按部就班阅读课文的习惯:了解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给文章分段分层,概括大意,归纳中心。有的老师还将此作为快速阅读的程式对学生加以训练,作为经验加以介绍。

  习惯于死板的阅读流程,是受长期以来落后的教学模式影响的结果;更是忽视了汉语言文字跳跃性灵活性的特点,以理科学习知识化序列化的方式来对待汉语文学习的结果。

  笔者以为,这种习惯形成之时,就是学生变成阅读机器之日。是不是阅读每一篇文章就一定都得这样呢?为什么不能从文本的中间或结尾开始阅读呢?反观我们自己的阅读行为,按部就班的倒确实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在一个明确的阅读目的的指引下,迅速搜索有用信息。这样的阅读才是快速高效的。至于作者、出处、时代背景,分段分层,概括大意,归纳中心等等,都只是帮助理解的手段,在碰到难解之处时才拿出来一用,充其量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关于阅读顺序的习惯养成,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的超越过程。学生由识字始至初能读文,其阅读是无序的。这时需要教者对其指导,能掌握阅读之序。由无序到有序,这是第一次否定。但是阅读指导又不能止于此,还需要第二次否定:不按作者编者行文之序来阅读,又回归于无序,这是否定之否定。其实这种无序之中也有序,即按自己理解之序来阅读,一切取决于我要在阅读中得到什么。

  4.关于阅读方法: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