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是世上最怕输又不以身作则最差劲的父母(4)

2016-11-25  |  

  这些年,尽管很多人忧虑中国的社会阶层在趋于固化,还有不少声音怀疑教育公平性,或抨击“寒门再难出贵子”,甚至把“知识改变命运”那句话反过来用,讥讽(或自嘲)读博后无出路才真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然而显见的严峻事实是:如果不接受好的教育,那你更没机会改善自己的命运。

  受科举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仍是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实用主义思路。加上整个社会尚未多元化,不同职业的发展与报酬相去悬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都势必驱使人们去奋力争夺那些有限的机会。所以只要还存在职业歧视,精英教育就永远有市场。

  不过话说回来,拼娃家长对教育的巨大投入,恰好反映出中国社会尚未阶层固化。设想在一个社会里,无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都难以改变自身社会阶层地位、大幅改善自己的生活,那有多少人还会像现在的中国孩子这样努力读书?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或许是越来越难了,但目前的中国无论如何仍是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而教育就是实现自我升迁的最好(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机会。就算现在国内很多人担心阶层固化,但那些“阶层”的门槛,也不过就是一些人脉、财富之类,并不像种族、血统、种姓、阶级、世代爵位之类属于绝对无法打破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恐怕都不自觉地继承了中国社会的庞大遗产: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以及依靠相对公平的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如果人们本能地觉得教育将是决定每个人阶层的最重要因素,那毕竟情有可原,而且能这么想,总比认为血统才是决定阶层的根本因素要好。

  不管怎样,那些拼娃的家长们显然没人愿意放弃希望。又有谁真的能接受子女不如自己出色?正如美国作家何伟在《寻路中国》中所感叹的:“(在中国)即便是最贫困的人也对书本有一种信奉之情——我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对自己孩子的读书不抱希望的父母亲。这跟美国有所不同,没怎么上过学的美国人不大鼓励自己的孩子上学,有些社区几乎已经说不上还有什么正规的学校教育。”就算自己曾深受父母“望子成龙”之苦,等我们自己为人父母时,又情不自禁会把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难以接受一个孩子的失败。

  对孩子寄予希望是好事,为孩子付出也无可厚非,只是所有这些,到头来都需要孩子自身的配合才能发生效力。无论你想给他一个怎样的人生,那总是他自己的人生,他早晚会夺回支配权。他想要的或许未必是多么为人瞩目的人生,而只是要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如果真要拼娃,那恐怕无论是把他们送去双语学校还是留学,也都只是家长偷懒省力的办法——似乎只要花了钱,送他去了够好的教育机构,自己就算尽心尽力了。

  然而,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的,“一个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不仅如此,如果家长在家里整日吵架、打麻将、看无聊的肥皂剧,你又怎么期望孩子出淤泥而不染?确实,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家长。就此而言,我们只要不去多做妨碍孩子成长的事,或许就已经够好了。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