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赏析 高适诗词·隋唐(13)

2016-06-03  |  

  《燕歌行》的叙述笔调变化多姿,还表现在最后一段对唐军将士心理活动的刻画上。从表面上看,好像这部分与此次战斗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如果将它拿掉,从叙事角度来说,并不影响这首诗的完整,然而作者竟不惜花费尽二分之一的篇幅,着力描写刻画,的确出人意料。这是为什么?主要是为了使这些士兵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读完全诗我们会感到,这段文字从刻画士兵的形象来说,确实必不可少。它通过揭示士兵心理的矛盾,真实地剖析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士兵的形象,使读者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了解了他们为国家利益而付出的代价,而做出的牺牲,更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崇高与伟大。从而扩大了本诗的容量,也深化了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从这一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一首诗、一片词、一篇散文,它的某一艺术特点并非与主题全无关系,有时这两者是有着非常密切联系的。

  二、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

  若从诗歌体裁角度具体划分,《燕歌行》属于歌行体。一般说“古诗”、“诗歌”,那是一种泛称、统称,这是从比较粗的层次划分的。进一步划分还有诗、词、曲。诗歌中还能划分出自由体,即歌行体;近体诗,即格律诗;古诗、古风等等。歌行体行文、措词或用字押韵,不像律诗那样规定严格,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灵活。如果以字数来讲,歌行体可多可少,没一定标准,不像律诗那样严格。律诗规定:一定要八句;绝句规定要四句,而歌行体就无此标准。若从句式来说,句逗,没格律诗严格。近体诗规定:五律、五绝,每句必五字,而歌行体不受此限制。它通篇可以采用一种句式,如都用七字句,也可以某种句式为主,掺杂其它句式。如李白的一些歌行体诗歌,在句式上经常运用四、五、六、七、八、九、十一言句等。如《蜀道难》就是如此。高适这首《燕歌行》除“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一句外,全部采用的七言句,一气流转直贯而下,显得非常整齐。而且作者还大量采用了对偶句手法,除“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八句外,其余20句均两两相对,对偶成文。如“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两句,词义、词性都相属、相对。至于“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连声律都相互对应,与唐代律诗几乎一样,上句用仄声,下句同一字位就用平声,格律是相对的。与近体诗所不同的是,这两句诗的格律位置在近体诗应倒转过来,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因为唐人的近体诗一般都是押平声韵。该诗对偶句的大量运用,不仅在形式上使诗整齐匀称、和谐美听,而且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就是通过兵士与将帅在大敌当前、国家有难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显示出了二者之间崇高与卑劣的区别,也体现出作者对士兵、将帅的不同态度。很明显作者对以身报国的士兵是敬佩、同情的,而对那些昏聩误国的将帅所持的态度是谴责与愤恨。又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两句,诗人从独守闺房的少妇和羁身在外的征人不同角度,相互映照,写出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不幸,写出了人民为战争所付出的代价。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