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 黄省曾录(上)(15)

2016-05-19  |  

  [原文]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又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尘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尘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尘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尘尾,舍了这个,有何可提得?”

  少间,又有一友请问功夫切要。

  先生旁顾曰:“我尘尾安在?”

  一时在坐者皆跃然。

  [译文]

  有位朋友问,当功夫不真切时怎么办?

  先生说:“学问的功夫,我曾用一句话说尽了,现在怎么越说越远,连根基都着不了呢?”

  回答说:“致良知是曾经听过,但仍需再说清楚。”

  先生说:“既然知道致良知,还有什么可讲明的?良知本清楚明白,只要切实用功就行了。不肯用功,光在语言上说,越说越糊涂。”

  朋友说:“我正是希望您讲明致良知的功夫。”

  先生说:“这同样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寻求,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讲。过去有位禅师,别人请教佛法,他只把拂尘提起来。有一天,他的徒弟把拂尘藏了起来,看他还有什么办法。禅师因不能找到拂尘,只好空手做出提拂尘的样子。我良知学,就是启发人的拂尘,除此而外,还有什么可提的?”

  过了一会儿,又一位朋友请教用功夫的关键。

  先生侧过头去,看着旁边说:“我的拂尘在哪儿?”

  一时间,在座的人哄堂大笑。

  [评析]

  首先要搞清一个根本的问题:“致良知”并不是向外“致”。因为“致良知”的功夫不是在射线上无限伸展,而是在圆周上回归自心的本体。就象水的澄清那样,被搅浑的水和澄清的水都是H2O,但是,渐浊的水被外物污染了。

  [原文]

  或问至诚前知。

  先生曰:“诚是实理,只是一个良知。实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动处就是几,诚神几曰圣人。圣人不贵前知。祸福之来,虽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几,遇变而通耳。良知无前后,只知得见在的几,便是一了百了。若有个前知的心,就是私心,就有趋避利害的意。邵子必于前知,终是利害心未尽处。”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在线识字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