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学逻辑与认知逻辑的契合(3)

2016-04-06  |  

  这样教材复杂程度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不适应等问题,就要求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容量及教学难度,比如一堂课中扎实地引导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研究。重点在引导学生开始认知研究过程,体验简单的实验设计,学生既不会忙乱于众多的材料之中,也不会思维根不上。教师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循序渐进,逐步构建完善的科学概念,形成科学知识认知体系。

  只有科学教师对小学全八册教材进行反复通读与深入解析,才能了解学生在每一节课之前的知识起点,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学问逻辑,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二、调整教学环节设计,契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三年级下册每第三单元中《水和水蒸气》一课教材编排的思路1、认识水的蒸发现象2、加热是否可以加快蒸发3、空气中水凝结成液态水。其中水蒸气凝结的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进行水蒸气遇冷后的实验观察,理解水蒸气遇冷后会凝结成小水珠,再拓展分析冰杯外面的水珠的形成的原因。一位教师在执教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从加快蒸发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观察水加热时冒出的“白汽”,通过观察得到“白汽”实际是小水珠,然后让学生比较“白汽”和水蒸气的特点,得出“白汽”其实不是水蒸气,再来讨论白汽的形成原因,但是学生无论如果也捕捉不到遇冷这个条件,因此教学无法顺畅地进行下去,直到下课时,学生依然不理解“白汽”到底是什么回事。

  从这个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更多地注重了自已对教学突破难点的目的和环节设计很有新意,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的,很严密,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是这样的设计对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基础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科学的理解更多地来自于实践的操作和现象的观察,环节与环节之间必须是一种递进、承接的关系,否则的话,学生的思维没有事实的支撑是不能得到逻辑性的发展。像这个案例中,在遇冷的这个节点,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整个教学的环节的进程可能陷入嵌顿,最终还是由教师被动地揭示,而此时的效果不如教材原先的逻辑顺序。这是教师教学逻辑与学生的认知逻辑不相符的典型案例。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