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的发问是好奇心的反映(3)

2013-05-17  |  

  (4)最佳心理状态诱导法

  早期诱发模式强调精心设计每一次诱发教育活动的程序结构,让孩子在每一次教育活动中都处于“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最佳水平是孩子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出现认知需要。此时,孩子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饱满,兴趣最浓,求知欲最强。教育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作“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智力培养的最佳水平,就是在“教学的最佳心理状态”时达到的。所以,我们又把这一心理状态叫作“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

  我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经常处在“智力发展的最佳状态”,但是,这个“最佳状态”不是你想它来它就能来的,我们家长要通过精心设计去创造。

  所谓“设计”,就是巧妙地制订一套教育活动的方案,使孩子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进入“最佳心理状态”。

  比如,在设计诱发教育活动的方案中,每一步骤的设置和下一步骤的接续,都应该有严密的逻辑性,让孩子在听到你说出第一步时,就会自然想到第二步;而孩子想的第二步和方案中设计的第二步又很一致或相类似;你讲完第二步,孩子自然想到第三步,而孩子想的第三步和方案中设计的第三步又很一致或相类似;如此,直至结束。由于孩子每一次的思考都得到了证实、肯定,兴趣会顿时而生,思维随之而活跃。这样,孩子就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学习起来效果就会很好。

  例如,孩子学到物理学或自然常识课中的摩擦时,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

  “当桌子放在地面上,我们推不动桌子,那就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摩擦力就是阻挡物体运动的力。”

  “看来摩擦力不好。”

  “你要把箱子从屋外推到屋内去,要花很大力气,就是摩擦力在作怪。”

  “还有,村西头那口井上的辘轳换了好几个,就是摩擦力把辘轳轴给磨折了。”

  “那就是说,摩擦力没有用途了?”

  “不见得,没有摩擦力自行车就走不了,火车就开不动了。”

  “火车头要造得重重的,就是为了增加车头主动轮和铁轨之间的摩擦力。”

  “你知道自行车前轮和后轮的摩擦力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吗?”

  “你知道穿旱冰鞋和冰刀滑冰时,摩擦力有什么不同吗?”

  “用旱冰鞋,是不是摩擦力越大越好?”

  这一连串的问题,可让孩子回答;孩子回答不了,家长再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挑起孩子认识上的矛盾,孩子知道了上一条知识,就想知道下一条知识,从而形成因果递进的阶梯,产生欲罢不能的情境,形成浓厚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所以,在诱发孩子的兴趣中,父母教育活动中的问话设计很有讲究。

  在上文“引导好奇法”中我举的坐火车问相对运动的案例中,我问孩子的第一个问题是“车窗外的树怎么往后跑?”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知道孩子能够回答得了。接着第二句才问“远处的树是往后跑?还是往前跑?”这是孩子用他知道的“因为车子在往前开”的理由解释不了的,就形成认识矛盾,好奇就会产生了。如果在一开始就直接问第二句话,就不会产生认识矛盾。

  在教孩子学自行车时,我也没有直接问自行车后轮的摩擦力问题,而是先问移动地面上的箱子是拖着省力,还是推着省力;然后再问“摩擦力是好是坏?”这是故意用推箱子费力、把孩子向“摩擦力不好”的方向引导,然后再说自行车后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是有用的,以便形成矛盾,引起孩子的好奇。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