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注意孩子的休息和饮食

2013-03-07  | 高热 临床表现 温差 

  发热的病因、分类和诊断

  发热的护理中,最忌增加衣服,包紧被子,有的家长想捂一下使孩子出汗退热,但往往事与愿违,非但无汗,反而因为衣被过紧,妨碍散热,体温更加上升增加高热惊厥的风险。正确的方法是松开衣服,减少包被,促使散热。

  发热是由于病原体作用于机体,被白细胞、单核细胞吞噬后积放内热源,刺激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交感神经与运动神经,使血管收缩引起散热减少,肌肉活动增加产热增加而引起发热。

  小儿发热的原因,可归纳为五个大类:

  结缔组织病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约占20%

  血液与恶性肿瘤约占20%

  神经系统疾病约占10%

  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是指人体口腔温度超过 37.5℃以上,肛温大于38℃或1天中体温波动超过1.0℃~1.2℃即可认为发热。

  发热可分为普通发热(37.5℃~38℃);中度发热(38℃~39℃);高热(39.1℃~40.4℃);超高热(>40.5℃)。按发热类型又可分为稽留热(每日温差不>1℃)、弛张热(38℃~40℃每日温差 ≧2℃)、间歇热(相隔数日再发热)和不规则热。若体温低于35℃为体温过低热,持续两周以上者为长期发热。

  发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由于发热可提高基础代谢,增加自身物质消耗,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机能改变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更因高热出现惊厥等。因此,当疾病诊断之后,适当控制体温是儿科发热性疾病综合治疗的措施之一。

  首先要知道,发热是机体对疾病作出的正常反应。不过由于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发热时体温升高较快,所以切不可大意,但也不能心急乱用药,切不可一发热就盲目使用抗生素,这样容易对孩子健康不利。

  合理用药很重要,退热药有水剂、锭剂、栓剂和针剂,以水剂较温和,现今多采用糖浆。

  因为剂量非常重要且难以控制,所以不同的退热药最好不要随意地互相并用,单独使用比较安全。

  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退热药。

  孩子一发热,特别是高热,家长就十分紧张,去医院要求打退热针,希望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热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有的还出现不良反应。其实儿科专家指出,肌肉注射退热针并不适用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

  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出现过敏性皮疹;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较大,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产生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

  *注意事项:原因不明者应到正规医院就诊。

  除了合理的药物降温以外,适当的护理也能帮助高热和不足周岁的婴幼儿降温,但要注意许多方面:

  发热会引起出汗和快速呼吸,使体内体液流失,为了防止您的孩子脱水,必须让他补充大量液体,如白开水、稀释的果汁或汤等,婴幼儿应继续给予喂母乳或其他代用品。

  特别注意孩子的休息和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发热时间过久,温度过高,会使孩子体内营养物质及氧的消耗大大增加,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因此,让孩子多卧床休息,注意饮食调配,保证充足水分供给之外,还应吃容易消化、清淡、少脂肪的食物。切忌勉强孩子吃东西,尤其是不能为了一时性热量供给而勉强进高脂肪、高糖的饮食。因为小儿发热时消化道功能降低,反而会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保持室温20度左右,让孩子穿轻便的全棉衣服,并盖上一条薄毯。

  头部冷敷:将毛巾浸凉水后敷在前额部,每5至10分钟换一次。也可用热水袋灌进凉水,枕在后脑。但患儿过于幼小或气候较冷则应谨慎采用。

  温水湿敷:用毛巾(大孩子应用大毛巾)浸泡在低于患儿体温两至三度的温水中,然后拧去水分,将毛巾敷盖在患儿的胸腹部,温湿毛巾可以每10至15分钟调换一次。如应用后小儿发抖,面色发灰,即应停止敷用。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特别注意孩子的休息和饮食》摘要:子出汗退热,但往往事与愿违,非但无汗,反而因为衣被过紧,妨碍散热,体温更加上升增加高热惊厥的风险。正确的方法是松开衣服,减少包被,促使散热。 发热是由于病原体作用于机体,被白细胞、单核细胞吞噬后积放内...
相关文章孩子吃撑后应卧床休息我的小马车
孩子为何会出现血尿小儿尿血、当心感染
孩子发烧除了用药 还有哪些可以快速退烧的方法?
儿童腹泻反复发作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孩子荨麻疹合并湿疹喝莲藕红豆汤
为什么宝宝有病状却不是真生病?
冬天宝宝总“烂嘴角”是咋回事?4种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感冒家长不要着急, 学会这些方法从此让孩子
宝宝8种情况可能是神经行为异常 需要看医生
宝宝喷射性吐奶怎么回事 该如何做好相关护理
婴儿湿毒症状有哪些?
为什么年纪小的孩子发烧很经常?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