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与“知足常乐”(2)

2011-11-01  |  

  第二,屡遭挫折,心理上受到严重创伤的人:这类人本来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也有积极的上进、奋斗的精神,但是,面对他的却是经常失败,而且经常遭到意外打击,又找不到原因,心理负担很重,创伤也很深。结果呢?严重的挫折磨掉了他原有的锐气,只得将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作为他适应社会的一种方法;

  第三,生活环境优越,不想积极进取者:这类人从一出身起,世界就为他准备了一切: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不同寻常的社会地位等等。对于在甜水里泡大的他呢?一切的一切都坐享现成,满足现状,没有更高的或更多的要求;

  第四,缺乏竞争能力者:这类人能力低下,也没有办法与他人竞争,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采取这种安于现状的做法; 第五,“看破”功名利碌或“看破红尘”者:这种人类似于过去的“出家人”,对社会、对人生看得很“透”,自己也有一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悟”出了一条真缔:“与世无争”,最最典型的就是清朝的顺治皇帝,好好的皇帝不当,却削发为僧,归依了佛祖。 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是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是大量地反映在上述人的身上,因此才充分显示出它的负性意义和消极作用。

  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来说,如果其成员缺乏竞争心理,对生活、对社会没有更高的要求,都满足于现状,都随遇而安或知足常乐,一个社会怎能有生气?一个社会怎能才发展?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但发展何其慢也,为何?国民们太知足常乐了,在我们社会的成员中具有随遇而安的人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因而不思进取,没有创造社会就不能进步、强大,因而落后,因而总要挨打。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其成员都采取诸如随遇而安的中庸之道,都采取“现在比过去好一点就知足常乐”,都采取安于现状的夜郎自大、坐井观天的病态性谦虚,那么,如何形成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文化心理环境?如何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如果他们的心态都是“小富而安”,没有足够的、持续的向上动力,没有足够的与他人竞争的勇气,没有积极的进取心,没有大胆的首创精神,这个人的聪明才智怎能有所发展?将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信条的人,实际上是在扼杀自己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可能性。而事实上,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实际上是在“安贫”,是在盲目发展人们的依赖心理,于个人的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那么,既然“随遇而安”和“知足常乐”有这么多的危害,为什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它的市场呢?还有那么多的人在信奉它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几千年的小生产经济方式所带来的影响。这种生产方式容易产生“安贫”和满足于现状的中庸思想、平均主义。二是文化的影响。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强调的就是“乐天知命,故不忧”( 《周易·系辞》)、“知足不辱”( 《老子》)和“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三是为宿命论思想的影响。人的命运都是天注定,富贵、贫穷、祸福、疾病、寿夭都是前世所作所为的报应,去争、去拼一点用处都没有,还不如认命,还不如乐天知命。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