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癫痫阵挛发作(2)

2008-10-19  |  

  【少年肌阵挛性癫痫】 少年肌阵挛性癫痫(juvenile myoclonie epilepsy,JME)起病年龄在8~25岁(12~18岁),发作形式主要为肌阵挛发作,并有失神、全身强直阵挛发作,EEG弥漫性多棘慢复合波,约30%有光敏反应。

  本病有遗传异质性(不同的遗传机制产生相同的临床表型),也有基因座异质性(2个或多个基因位点的突变引起相同的表型)。多数认为,本病的临床发作和EEG特征都是由于复杂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数个基因相互作用)所致。也有的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基因遗传),伴不同的外显率。最初的连锁分析(1989)认为突变基因在染色体6p21.2一pll,称为EJMl基因,与HLA基因相近,但尚未明确该区对惊厥易感性有何作用。以后(1995)又有报道本病的其他基因位点,如染色体8q24,此区也含有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的一个位点,并含有儿童失神癫痫的一个位点。还有报道(1997)为染色体15q14的基因,名为CHRNA7,编码n乙酰胆碱受体(nAchR)的d7亚基,后者是一个癫痫的候选基因。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 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FNC)在出生后2~4天出现惊厥发作,故称为"第三天惊厥",发作形式多样,多为阵挛发作,也可有呼吸暂停发作。发作短,持续1~3分钟。EEG在发作间期正常,发作时广泛低电压,继以慢波、棘波或爆发抑制。惊厥于数周或数月后停止,但约11%以后发生癫痫(婴儿期、儿童期或成年)。智力和运动发育多为正常。

  本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已确定有2个基因:①基因KCNQ2,位于染色体20q13.3,编码K+通道的一个成分;②基因KCNQ3,位于染色体8q24,编码K+通道的另一个成分。KCNQ这一组基因编码电压门控K+通道,在脑内广泛表达,调节K+流,调节静止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使去极化的神经元膜复极。该基因突变则K+通道功能紊乱,神经元放电以后,离子平衡得不到恢复,致使神经元重复放电。

  本病(BFNC)要与"良性新生儿惊厥"(BNC)区别。BFNC起病于生后2~4天,BNC起病于第4~5天(又名"第五日惊厥");BFNC是显性遗传病,有一家5代相传,BNC为散发,只有0~2%为家族性,不是遗传病;BFNC的惊厥发作持续数周、数月停止,BNC惊厥较早消失;BFNC约11%以后发生癫痫,BNC只有0.5%以后发生癫痫。

  【热性惊厥】 国际抗癫痫联盟(1989)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分类法将热性惊厥(FC或FS)列为"特殊癫痫综合征"的"情景相关发作"一项。

  FIC是遗传病。但其遗传机制较复杂,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多基因遗传,单基因遗传均见于Fc)和基因座异质性(有几个基因位点都引起相同的FC表型)。FC的主要遗传方式被认为是多基因遗传。但有证据认为,有些FC是单基因遗传,确切地说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例如mich等(1987)根据467个FC家系的分析,发现先证者只有一次FC发作的家系中,FC符合多基因遗传;而先证者有多次复发FC的家系中,Fc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年龄依赖性的高度外显率,证明FC的遗传异质性。

 
热点推荐
宝宝发育测评
宝宝营养知识
宝宝营养需求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