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没有童话可读?

2006-08-22  | 小灵 童话 围栏 

  兰州大学图书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说,自己最早看到童话是在上世纪70年代,当时她只有11岁,上小学四年级。那时候,一家人住在甘谷县的山沟里,到了周末,她跟着父母到县城的书店买书,最喜欢的就是童话了,印象最深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和《木偶奇遇记》。《小灵通漫游未来》描述了2000年的城市与生活是怎样的,她信以为真,真的以为到了2000年就可以坐着飞船遨游太空,真的以为2000年的城市美丽无比,居住着很少的人,真的以为到了那个时候,一天只要吃一小块高度浓缩的食品就可以保证一天所需要的能量而无需一日三餐……她一直等待着生活一步一步地变成书中的样子。那个时候读童话的环境也让她至今难以忘怀,长长的院子里有梧桐树,低矮的院墙是由砖垒成的镂空墙,竹子的围栏里面种满了大丽花、鸡冠子花和月季花,围栏的尽头养了几只鸡。小姑娘坐在地上,靠着两尺高的矮墙,手里捧着童话书,被童话中温馨温暖的东西感染,并进入到角色里,感同身受,当时在这个环境里读的东西就死死地嵌在脑子里了,单纯美好的心境也在这当中被培养了。

  《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科幻童话,让在那个年代里长大的许多孩子都着了迷。一位40岁的母亲说,她当年是在一个同学家里读完这本书的,同学的父母很有文化,家境也很不错,所以她的爸爸才率先买回了这本书,同学都跑到她家去借,但是只有一本书,谁都想先看,怎么办?最后选了一个语文学得最棒、口才最好的同学朗读,大家搬出小木凳围坐在她家的院子里,听得根本不愿回家吃饭了……“当时能得到这样一本书真是非常不容易啊,觉得特别的珍贵。”她说。

  印象深的还有那个年代里来自于收音机“小喇叭”节目中的孙进修爷爷讲故事。别的事儿不一定记得,但是每天绝对会记得在那个固定的时间里听“小喇叭”,这位母亲那时候12岁,妹妹只有5岁,她将妹妹抱着坐在自己的腿上,“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了!”这个声音一听就让人兴奋。孙进修爷爷将那些简单的童话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纯净暖和的快乐。“现在再也没有遇到过孙进修爷爷这样一个亲切的、为孩子们服务的老者形象了。”她惆怅地说。

  甘肃省著名的童话作家金吉泰老先生谈起童话对自己的影响时非常感慨。他第一次读到的童话是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这篇童话写了一个石块从被雕成英雄石像到最后被摔碎的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的人,说明人们只有彼此平等地结合在一起,脚踏实地的做实事,生命才有意义。他说:“这篇童话对我起了很大作用,甚至影响了我的世界观,我一直都非常愿意做对大家有益的事。”后来他又读到一些外国经典童话,在安徒生的童话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众所周知的《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衣》,而是一篇题目叫做《最难使人相信的事》的童话,让他深切感受到:善良的、有创造性的人会受到欢迎,而破坏美好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

  《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儿童文学作家汪晓军说,童话对不同时代的儿童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从中国童话发展史来看,有识之士注重把外国优秀童话引入中国,或者是从中国典籍文献和民间传说故事当中发掘童话,都是基于一个目的:对儿童施以教化。主要是认知教化、情感教化和道德教化,有意思的是,有识之士最初的兴趣是在认知教化上,不过,自然而然的,人们发现,情感教化和道德教化就附丽其中了。三种教化糅合在一处,共同成为儿童的精神养分。随着儿童渐渐长大,知识可能逐渐更新、丰富,原来从童话中得到的知识灌输和启蒙,印象也可能渐渐模糊,而从童话里得到的情感养分和道德养分,则如种子播在心田,天长日久,有了适宜的阳光、土壤和雨露,还会抽芽、开花、结果。

  “童话的母题,是爱、善良、正义,由此衍生出诸如友谊、同情、正直、勇敢、坚强、勤劳等等人类美德,这些传统美德观念几乎在童话里与生俱来,弥漫在童话的情节、意象、意境、形象和语言之中,对儿童的情操、性情、品格养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成年人,无论受过多高层面的教育,在他的精神深处,童话给他的影响永远不会消退。”汪晓军说。

  童话失落了吗?

  而如今,似乎有这样的倾向:受童话影响的孩子的年龄段在发生着变化,过去,童话影响的层面更多的是在小学后期和中学时期的孩子,而现在则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生中,只有低年级的孩子会喜欢读童话,自四五年级开始,孩子们对童话的兴趣越来越淡,到了初中更是少有学生读童话了。一位母亲说,她给上四年级的女儿买了一些外国经典童话,强制性地让女儿阅读,女儿坐在书桌前,就像做作业或者看任何一本普通的书那样,完成任务似的读完了母亲布置的童话书目,而如果没有母亲的监督,她是不会主动去读这些童话的。

  一些初中生说,看童话太幼稚。他们热衷于反映青春期现实内容的读物,听自己喜欢的歌星的歌。初中生的家长则说,孩子的作业多、负担重,哪里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心思?有部分家长表示希望孩子在课外能读一些对写作文有帮助的实用读物,而不是童话。

  也有一位母亲说,当自己给女儿讲童话并以童话来教育她的时候,女儿会说,童话里讲的都不是真实的,不会发生那样的事。但是,女儿在听了感情丰富细腻的童话后也会落泪,因为难过或者感动。不过,这位母亲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小学生或者中学生为了一篇童话而落泪的?

  也好像与性别相关,或者说与性别教育相关。女孩子多喜欢文学的、艺术的、温和的东西,现在十一二岁的女孩还能沿袭幼儿园时期的口味和感觉,投入地阅读童话。男孩与童话的距离较大,他们更喜欢有冲击力的内容与方式。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现在的孩子,童话只是他们所能得到的许许多多读物类型之一,太多其他的读物类型和阅读方式在争夺着孩子们的心和视线,电视的、网络的、文字的……而在上世纪60年代及之前出生的孩子们,得到一本童话书几乎就是阅读的全部,在家里读到的情节和感受,到学校里还是余音袅袅,童话为他们带来一种痴迷的状态。

  心态也影响着孩子们对童话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一位上初中孩子的家长说:“当年的我们处在一种与现实和社会几乎无关的状态,如果父母不将社会的信息传递给你,即便到了十一二岁,社会的情形你几乎一点也不知道,那个时代的十一二岁左右的孩子的心智相当于现在幼儿园孩子的心智。而且那个时候的社会好像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我们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读着童话成长。但是如今不一样了,现代的信息太多、太杂,也太快,孩子们很早就接触了社会中的种种,即使你不去主动了解,那些信息也会直接向你扑过来……复杂的心态使得他们不满足于童话的阅读。”

  有位家长说,她上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喜欢的是所谓“校园文化”类的图书。但她从不会主动去为孩子买这类流行图书,“因为里面没有多少真正的文化,只看封面就让人受不了。不但书名俗,而且书中的人物都是电子游戏风格的形象,太张扬,太多搞笑的成分,商业味很浓,没有柔和的成分在里面,我觉得柔和就是一种文化。我真不知道这些作品是直陈校园生活本身,还是有一种引导在里面。也许孩子们会觉得这些作品与自己很贴切,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那个样子。”她说。视听方面也在被电子游戏的风格所引导,一些优秀的民间童话故事被改编成的动画片,风格现代、刺激,人物的形象被改头换面,失却了原本的优美与内涵,没有了民间故事中的文化味儿,只能从中看到故事情节而已,那种长髯飘飘的寿星老的古朴温和的形象已成为让人怀念的一种感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各种媒体都在影响孩子们,让他们接受现代社会中太快餐、太商业化的东西,并成为一种习惯,孩子们已经没有耐心接受柔和的、优美的、慢节奏的浸润,他们喜欢刺激的、张扬的东西。她说:“作为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家长,我有固执的一面,有我自己所坚持的东西。”

  更多家长主张以正规经典的童话来影响孩子,让他们受到真正文学的熏陶,感受经典童话中纯净温和、美与善,并以此抵制来自社会中的不良影响。

  金吉泰老先生说,现在电视上播放的动画片出现了一些新内容,有不少惊险刺激的场面,这当然很吸引人的眼球,却看不到教育意义,这让他觉得非常的痛心。老先生主张艺术品应该有教育意义,在对孩子灵魂的感动中施以教育。金老先生写的一篇童话《哑树》在上海《童话报》上发表后,收到编辑的来信,说许多小读者都写信给编辑部称赞这篇童话,有的小朋友看后还流泪不止,说明童话对孩子们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放弃或减少童话阅读,于孩子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让他到现在还在想的一件事是马家爵事件,当马家爵被审讯问到作案动机时,马回答说因为同学看不起我。以及后来又连续发生的几起类似事件,作案者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这种歧视的不断刺激,最终导致他们举刀杀人。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分析认为心理素质不佳是其犯罪的根源。金老先生说: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除了家长和学校的教育之外,要让孩子多读童话,以优秀童话中的思想和感情来营养其思想,感染其感情,面对相同的事情时,结果应该是不一样的,也就能够避免一些马家爵一类的悲剧。在这里,童话的意义在于:从被歧视者一面来看,教育他能辩证地理解与承受歧视,比如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中的丑小鸭在出生后因为相貌的丑陋受了很多气,它承受着种种歧视,最终变成白天鹅;在歧视者一面,又可以熏陶和启发他理解与善待有某种缺陷或缺失的同类,比如我省著名的童话作家赵燕翼的《小燕子和它的邻居》,就是一篇具有劝善意义的童话,培养孩子一颗向善之心,让他们懂得“人类之爱”。

  冲突与触礁

  趋势似乎是,童话对如今孩子的影响力减弱了。但长期从事儿童文学作品出版与创作的汪晓军对此持不同看法:“以我关注童话及童话接受的情况,童话的影响力并未被削弱,相反,在当今儿童的精神养成中,童话的影响更大了。我的理由很充足,童话的传播范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广泛,童话的传播手段也比以前任何时代都多样,当今多媒体传播的先进技术,使童话的文学样式有了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为童话增添了极大的魅力。”

  汪晓军说,比如影视片,童话是最适宜影视尤其是动画片形式表现的艺术样式,中外童话的经典文本,基本上都曾被改编为影视动画片,有相当一部分还被多次改编。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影视动画片版本就很多;现代经典如《小老鼠斯图亚特》,我们最近看到的电影《精灵鼠小弟》,是本世纪的最新改编版本;我国的张天翼童话、郑渊洁童话,都有影视动画片……影视动画片的真切直观、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把学龄前儿童都吸引得入迷如痴,可以想见,比起文本阅读,受众更多,影响面更宽泛。

  此外,童话的广播剧、舞台剧、学校剧,童话的朗读、表演,在儿童的文化生活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着童话在儿童文化生活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

  比起儿童小说、儿童诗歌、儿童散文、儿童戏剧等等,儿童对童话的阅读需求最为旺盛,童话的数量也最多。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儿童综合性报刊都有发表童话的园地。汪晓军在主编一本儿童文学刊物时,考虑到童话专刊和发表童话的报刊很多,曾经提出不发表童话,避免与其他报刊趋同,影响刊物个性特色。然而最终没有行得通,原因是读者对童话需求强烈,儿童文学创作队伍也是童话作家占绝对优势,不发表童话,读者不喜欢,刊物稿源也明显吃紧。

  传统优秀童话所表现的观念,比如爱、善良、正义等等,对于现代儿童仍然有良好的教化作用。安徒生童话对于人的关注和关爱,格林童话的惩恶扬善,巴里《彼得·潘》对于儿童纯真天性的颂扬,都是思想观念的具体形象的体现。有的童话形象,由于传递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甚至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特定含义的词语概念,比如匹诺曹、库克船长、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衣。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童话,不仅对儿童会有很大教益,而且已经积淀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里,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且童话的表现形式非常适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欣赏能力,非常适合儿童的审美特点,有着很强的生命力,不仅曾经是一代又一代儿童的重要文学形式,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儿童中,童话依然会是很受欢迎的文学样式。

  “当然,传统童话的观念,与当下社会现实确有相冲突的地方,也可以说成触礁。这与时代有关。现实社会异常复杂,各种思想、各种观念、各种行为方式交织冲突,许多人生问题其实是很具体很琐碎的,儿童身在其中,目睹着,感受着,疑惑着。而传统童话的观念,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状况的变化,在当下便显得有些空泛,不能直接为儿童释疑解惑,给儿童的精神抚慰也有些隔膜。与此同时,也不能不注意成年人的解读,在不同的时代或地域,成年人的解读也会大相径庭,这对儿童的接受童话、理解童话也有影响。比如同样是爱的主题,包含其中的同情、怜悯等精神,成年人彰显或隐讳,与生活境遇大有关系。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在童年学到的是从小女孩悲惨命运看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而现在仔细品味,让我感动至深的是伟大的悲悯情怀!所以我就在想,我们解读的贫乏苍白,也在弱化传统童话的感染力。”汪晓军说。

  另一方面,大约应该从表现艺术上找原因。无疑,童话的形式是适读儿童的,但是,现代儿童的视野相对广泛,欣赏审美能力也相对提高。这个相对,也与时代有关,儿童的时代变化无疑也应当引起注意。传统童话到了今日,它所携带的文化意象、生活意象,毕竟与现代生活比较隔膜,会给现代儿童的理解和欣赏造成一些障碍。

  “让生活充满童话”

  不少关注少儿读物的读者认为,过去那些创作了经典童话的作家,并没有要让自己的作品影响谁的初衷,他们的创作是心灵自然而然的需要和流露,中国的民间童话也是自然而然地在民间孕育生长出来,自然而然地就影响了那么多代的人。而现在的不少童话创作目的性很强,作家太过考虑阅读对象及所要影响的人群,为了迎合当今孩子的口味,现在的儿童作品多是快餐式的,古典童话中的绵长悠远渐渐消失,那些作品被孩子们很容易地得到了、接受了,很容易地又被遗忘了。

  一位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家长说:“我们那一代人的口味中更多的是天然的、自然而生的,而我们的孩子们则受到商业因素的侵扰,已经不是天然口味。所以我认为童话作家的创作不能一味迎合孩子们的口味,如果迎合孩子们的口味,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迎合了商业。中国从过去多少年那样一种封闭的状态一下子开放,涌进了西方的许多东西,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影响着孩子们的观念和处世方式,夸张的、开放的成分占到主导,中国传统中含蓄的、文化的东西越来越少。孩子们喜欢和接受的东西有许多是没有经过价值判断的。作家应该有道德责任感在作品里面,要有传统的、民族精萃的因素在童话创作中,让孩子们在阅读童话时意识到:我是中国人,并产生民族自豪感。”

  金吉泰老先生有自己明确的创作倾向:“我写的童话都是以劝善为主题思想,希望对培养孩子们健康的思想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追求市场价值,而是考虑文学的社会功能。”作为童话作者,也要研究现代孩子的特点,加入适合他们的新内容,同时要更新写作形式,打破固定的模式,从形式上吸引孩子。他建议在鼓励孩子们阅读传统童话的同时,还要将一些非常好的现代童话推向社会,也应该将甘肃本土的童话发扬光大,像我省非常有影响的童话作家赵燕翼、汪晓军、陈自仁、许维等,可以将他们的童话作品改编成电视动画片,占领市场,来扩大其作品的影响。

  如何让童话具有现代气息,这是提高童话品质并捕获孩子心的一个关健。汪晓军说,童话应当有现代儿童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意象。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童话创作界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叫做“让童话扑进生活”,并且涌现出一批积极的实践者,比如美国怀特等的《夏洛的网》《时代广场的蟋蟀》《小老鼠斯图亚特》、瑞典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中国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郑渊洁的“皮皮鲁”“鲁西西”等一系列童话。“扑进生活”的童话,充满时代气息和现代生活情趣,同时也在传承着传统童话的思想观念,爱、善良、正义,仍然是现代童话的主题,而且表现得更为丰富多彩。

  传统童话的观念和形式与现代儿童相契合的,还是关于爱、善良、正义的永恒母题;童话的想象、幻想、夸张的艺术特点,永远与现代儿童的天性相吻合。至于矛盾点,大约在这里:即,如何丰富童话的艺术意象和生活意象,以适应现代儿童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而事实上,这个问题适用于儿童文学的各种样式。

  这是儿童文学工作者的责任。在传承童话传统方面,也有一个创新的问题,即以新的表现形式、新的传播理念传达传统童话所秉持的精神内涵,使之为现代儿童更乐意接受。迪斯尼改编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就是成功的范例;《小老鼠斯图亚特》改编的《精灵鼠小弟》,也是有益的尝试,形象还在,故事内核没有多大变化,生活场景则是当下的,作品更具魅力。还有就是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当今儿童接触媒体多,眼界比较开阔,阅历也相对丰富,如果按传统童话的路数创作,当然很难引起儿童欣赏的兴趣。现代童话,必须从其他文学样式和艺术形式借鉴表现手法,既要让作品更具可读性,又要在表现人性之真善美方面开拓更丰富的视阈和思想层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话,经典童话自有其艺术思想价值,而新的童话如果没有新的发展和发现,只是因袭传统,则可能平庸无奇,遮蔽了经典的光彩。现代童话要获得当今儿童喜爱和欢迎,应该做到:情感关怀,审美关照,生存关注,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不仅“让童话扑进生活”,而且要努力“让生活充满童话”,使现代童话具有时代特色和活泼的形式。

  向真、向善、向美的童话,总是受儿童欢迎的。(记者张琳)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今天孩子没有童话可读?》摘要:,一家人住在甘谷县的山沟里,到了周末,她跟着父母到县城的书店买书,最喜欢的就是童话了,印象最深的是《小灵通漫游未来》和《木偶奇遇记》。《小灵通漫游未来》描述了2000年的城市与生活是怎样的,她信以为真,...
相关文章[童话知识] 什么是文学童话炒股的真谛
[童话知识] 什么是科学童话[童话知识] 什么是古典童话
成长不烦恼系列 三至六年级必读课外书
精装手绘儿童版 手绘中国地理地图(4-12岁)
彩图注音版小学生作文起步书大全4册
小屁孩成长记 儿童励志文学小学生课外书籍10册
恐龙王国少儿版科谱书全8册 恐龙大百科
《火车头》凯迪克金奖绘本(4-12岁)
《小王子(纯美珍藏绘本)》手绘纸模唯美插图 [
中英双语绘本《小熊和最好的妈妈》浓浓亲情,美
让孩子远离手机电视,试试这套《别让鸽子完成这
绘本《时光里的秘密》两个七岁的孩子的“爱情”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