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

(二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长度单位》教学设计与反思(3)

2012-03-09  |  

  [预计学生回答]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1刻度到2刻度,2刻度到3刻度等的长度都是1厘米。

  4、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预计学生回答]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衣服上的纽扣的宽大约是1厘米等。

  5、师:大家都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你能不用尺子上的刻度画出1厘米吗?请同桌帮助检查一下,你的同桌画的是1厘米长吗?

  [预计学生活动]用尺进行测量。

  6、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小棒,请你仔细观察一下,猜一猜,这根小棒大约是几厘米?估计的准吗?

  [预计学生活动]学生进行估计,同时用尺进行测量验证自己的估计。

  7.师:你们是怎么量的?请同学演示测量方法。

  [预计学生活动]学生一边测量一边说方法:零刻度对齐起点,尺子有刻度的一边和物体靠紧,读出另一头的刻度。

  三、学习拓展,解决问题

  1、师:请你估计一下你的手掌宽、铅笔的长,橡皮的长分别是多少?并量一量。

  2、师:现在你知道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吗?

  [预计学生活动]学生借助测出的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等结合前面一开始的测量结果计算得出课桌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3、师:你们能不用尺量出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测出你家到学校大约是多少吗?

  [预计学生活动] 学生想到借助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测量计算。比如借助步长来测量计算家到学校的长度的方法。

  课后体会

  一、好问题的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法宝。

  学生学习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很好的把教学内容转化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经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课桌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不用尺子测出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厘米?”这三个问题是本课的核心,这也是本节课的三个大环节,学生在解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认识了直尺和厘米,建立了厘米的意义,实现了在生活中拓展应用。

  二、学生已有经验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长度单位了解了多少?这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重点思考的内容。在尝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城里部分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根据这样的认识,我们比较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先认识尺子,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意义和表象,学会应用尺子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通过时光倒流到没有尺子的时代,来体验尺子的作用和统一长度单位的意义;另一种是先借助各种身边的物体表示课桌的长,体会不同的工具表示出的数据不同,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认识直尺,学习厘米的意义,建立厘米表象,学会正确测量方法。第一种方案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但学生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第二种方案注重对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理解,在教学时,遵循了知识产生的过程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已有认知起点。经过不同地区学生试验比较发现,同一种设计在不同的班级中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认识较多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一种方案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长度单位认识较少的班级的学生采用第二种方案比较容易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较好地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教材编写的逻辑意图综合把握教学目标,灵活的设计教学活动。

  网友观点
    很菜
    好文
沪教版二上《2的乘法》教案
西师大版二上《4的乘法口诀》教案
西师大版二上《解决问题》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上《复习》教案
新课标二上《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师实录
苏教版二年级上《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人教新课标《用数学 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教案
新课标《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案

最近更新

 
热点推荐
在线背单词
小学数学
电子课本
关于我们 |  我的账户 |  隐私政策 |  在线投稿 |  相关服务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2-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小精灵儿童网站
联系我们(9:00-17:00)
广告和商务合作qq:2925720737
友情链接qq:570188905
邮件:570188905@qq.com